十年春秋伴我行

李向阳
  我是《山东教育报》德州教育局记者站第一任站长。自1993年至2003年,我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亲身经历了《山东教育报》从创刊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十年春秋伴我行,我与《山东教育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十年的记者经历,我和广大师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山东教育报》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贴近生活,鼓舞斗志,是山东教育事业的晴雨表,是教育改革的冲锋号,更是广大师生的知音。
  十年中,德州教育局记者站先后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撰写了《无怨无悔的选择——记全国“十杰”教师尹丽君》、《枣乡师表——记全省模范教师贾兰梅》、《闪光的足迹——记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韩军》、《丹心献特教——记全国劳动奖章获得者、夏津县精华语训希望学校校长袁敬华》等长篇通讯,在全省、全国教育战线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甘守清贫,耐住寂寞,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托起了德州教育的大厦。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鼓舞了广大教育工作者。
  我们还深度报道了国家级贫困县庆云县人民发扬“勒紧腰带办教育,节衣缩食建学校”的实干精神,苦干两年,提前完成“两基”任务的先进事迹。编辑部在刊发时专门加了《庆云县的启示》的评论。省政府于1997年在德州召开“两基”工作现场会,推广了庆云县的经验。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德州市提前完成“两基”任务,甩掉了教育“欠发达”的帽子。
  1996年,针对农村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和报社编辑深入夏津县进行调研,撰写了《为了38万农村学生的健康——夏津县农村学校工作调查》,用朴实的事例、大量的数据反映了当时农村学校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视力下降,部分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个别地方传染病死灰复燃的问题。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规模较大的中小学设立医务室,配备了专兼职校医,促进了素质教育发展。
  为调动市地办报的积极性,编辑部辟设专版,由各市地记者站根据本地教育特点、办学特色,自己组织人员撰稿、组版,出现了市地踊跃办专刊、师生争相投稿、百花争艳的局面。如德州教育局记者站推出的“搞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打通职教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径”一期专刊,对当时山东及全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启示较大。这期专刊被《中国教育报》整版转载。
  编辑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除请专家学者授课外,主要由报社主编、编辑、记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现身说法,全面提高了广大记者、通讯员队伍的业务水平。由于编辑部的多年帮助,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并被聘为《中国教育报》特约通讯员、《现代教育》记者,先后3次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如今我已光荣退休,但我每周都要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山东教育报》,时常关心、关注、挂念《山东教育报》的发展变化。衷心祝愿《山东教育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