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中心”搭就关爱平台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陈祥云
  与家长视频聊天互诉思念之情,和同学结伴下棋切磋技艺,向辅导教师请教学习难题……4月4日,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各个功能室正常开放,吸引附近的60多个孩子前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今,这样的“关爱中心”几乎辐射到山亭区的每个镇街,成为该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良好平台。
一个创意成就“关爱中心”
  2012年4月初,枣庄市教育局干部谢宝华出任冯卯镇冯卯村“第一书记”。他在调研中发现,冯卯村(辖9个自然村)有留守儿童300多名。每到节假日,由于学校“关门闭户”,加上山区没有文体娱乐场所,留守儿童无事可做,四处闲逛。同时,隔代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他想,如果能有个地方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多好啊!于是,他联系镇教委,协调镇政府腾出了驻地原有空房,依托枣庄三十五中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并争取到市教育局10万元的物品捐助,为留守儿童的放学后活动提供了条件。
  在该中心,记者看到,电脑、电视机、图书和各种文体用品都配备齐全。“每当放学后、双休日和节假日,这里便成了留守儿童唱歌、弹奏、画画、读书、打球、跳绳、看电视、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乐园。”中心主任相启清告诉记者。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一改过去的单调无味,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留守儿童董浩原来一直“不合群”。来“关爱中心”两个月后,他不仅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而且喜欢上了打乒乓球,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一大截。
  冯卯镇现有中小学10余所。在枣庄三十五中的带动下,这些学校以“关爱中心”为载体,纷纷开办了“假日乐园”,汇集了一大批有文体爱好的留守儿童,让他们有了“家”的温暖。
让关爱之情“遍地开花”
  山亭区目前共有农村小学113所、教学点31个,留守儿童约有9207名,占全部在校生的21.2%。妥善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尤为重要。
  尝到甜头的山亭人,在今年的区“两会”上,提出了全区推广冯卯镇“关爱中心”做法的思路。山亭区《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2013年十大惠民实事之一,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进。
  今年以来,徐庄镇、北庄镇、水泉镇、城头镇、凫城镇等镇街纷纷成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有的镇街将“关爱中心”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新建了高标准的“关爱中心”;有的镇街政府腾出了部分办公用房,支持“关爱中心”建设;有的镇街则依托中心小学,整合现有资源,补充资源设施,建起了“假日乐园”……
  在“关爱中心”建设上,该区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一风格。记者在徐庄镇建银希望小学看到,这里的“关爱中心”管理室挂着留守儿童工作管理制度和留守儿童活动室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正在各个功能室来回巡查。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脑视频,与远方的父母见面,诉说思念之情;可以打球、跳绳、踢毽子锻炼身体;可以看书、下棋、玩健康游戏增益心智。”“关爱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就是孩子们的‘保姆’,负责孩子们的安全,维持秩序。”
  “在镇街政府驻地建设‘关爱中心’,在完全小学设立‘假日乐园’,既盘活了学校的各类功能室、图书和文体资源,充分发挥了学校资产的应有价值,又可节省资金,避免重复投资。”山亭区教育局局长宋文忠说,“留守儿童成长一直是山亭区委、区政府关注的大事。实践证明,‘关爱中心’已成为少年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共同编织关爱体系
  徐祥海的爸妈常年在上海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天生喜欢音乐的他,很想有架电子琴,但一直没能如愿。冯卯镇“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开放后,里面配置的音乐室满足了他的愿望。在这里,他还能得到枣庄学院音乐系大学生的定期义务辅导。
  为了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力度,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关爱中心”陆续建立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监护人联系制度和留守儿童登记等制度。辅导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教育,进行矫治和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山亭区还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携手关爱留守儿童,利用节假日义务为留守儿童实施经常性的帮助。
  枣庄学院将冯卯镇“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列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并组织在校生轮流任教;一些区内外中小学的舞蹈、美术、音乐教师纷纷报名担任志愿辅导教师;开琴行的志愿者孙光磊送来古筝、电子琴、架子鼓等器材,免费供孩子们使用;来自烟草局、财政局的志愿者们则自费买来作业本、文具分给孩子们,教他们弹琴,带他们做游戏。
  如今,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山亭区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里,都会挤满留守孩子们。他们或观看喜爱的影视节目,或接受老师的课业辅导,或参加健身活动,或到微机室上网。“在这里,我很快乐!”冯卯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徐祥海说。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从学习上辅导、从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谢宝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