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58中打造特色心理教育品牌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戚杰选
  自2002年起,青岛58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规范设置课程,加强软硬件建设,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时代性问题课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建立完整有效的工作体系
  青岛58中成立了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副校长牵头、学生处主任分管、专职心理教师和兼职心理教师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学校目前拥有由5名专职心理教师(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质)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兼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心理教育骨干团队,并设有校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学校建立、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投入资金15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的心理咨询室;每年设4万元的心理专项经费,用于心理教师专业培训、辅导、设备更新、书籍购买、学生生涯档案建立等工作。
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发展性目标。自2009年以来,学校订购了先进的心理健康专业测评软件,为每一级入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一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进行比较研究。
  根据不同年级特征,定期举办心理讲座。为高一学生举行入学初的适应性讲座,为高二学生举办恋爱情感与价值观讲座,为高三学生举办缓解考试压力辅导讲座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
  发挥班主任团队的力量,推出教师心理沙龙。学校组织教师去北师大、南京师大访学,参加心理工作坊等;聘请社会心理工作团队进校组织大型心理拓展活动,加强师生、亲子、家校沟通;组织心理教师参加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培训,提升心理教师家庭系统治疗的能力。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
  开发心理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养。从2004年秋起,学校全面开设“阳光心路”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将本校心理教研组编制的《阳光心路》(2012年获青岛市校本教材一等奖)作为教材。
  编辑、发行心理读物《心馨园》。该读物由心理教研组编制,以校园心理教育为主题,有“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心理测试”、“案例分析”、“校园心理健康调查”等板块。
  学校非常重视发挥家校联合教育的优势,让心理教师走进家长会,走进家长学校,以《给家长的一封信》、心理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和心理课相结合,推出室外心理拓展活动课。学校创新课程模式,推出了“体育+心理”课程,已举办“信任”、“团队合作”、“勇气”等主题拓展活动课。
  青岛58中校长袁国彬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要提前预知、判断;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矫治性的心理辅导是辅助任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岛58中还大力开展与周边高校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