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福泽校园

本报通讯员 郭德强 王志敬 郑贤宝
  安丘市石家庄村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民俗专题片《过大年》、《喜歌》就是在该村拍摄的。坐落于此的石家庄小学紧紧抓住这个资源,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了一系列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德育活动,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漫步石家庄小学的校园,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一景一点都有故事,一路一石都有名字,一草一木都有灵性;这里的每一片绿叶都富有文化内涵,每一个景点都给人以启迪,每一寸空间都流光溢彩。
    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校园中那间独特的民俗风情展室了。置身其中,充满民俗风情的虎头鞋、窗花、泥塑、风车琳琅满目,穿行其间,无异于享受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
  每逢传统节日,学校开展诸如“元旦剪纸迎新年”、“春联年俗大荟萃”、“元宵节灯谜大家猜”、“春天手工风筝赛”、“清明节忆古诗”等活动。
  课余闲暇,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来到民俗文化墙边,图文并茂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让学生感悟孝德;深入浅出的“朱子家训”、“治家格言”等教学生如何做人。“看了二十四孝故事,我很感动。我要从自身做起,做个有孝德的人。”该校五年级学生李旭高兴地说。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到上下课凤凰彩票,歌曲《爱我中华》就飘荡在校园里。该校将歌曲《爱我中华》设为铃声,让师生置身于民族团结的氛围中。学校还建立了“红领巾广播之声”广播站,开设了“民族常识”、“趣味风俗”等知识介绍专栏。
  今年3月,该校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请来了民间艺人现场表演,魔术、婚俗、捏泥人、剪纸、刺绣、民间字画等表演让师生大开眼界。
    除此之外,每周一升旗的时候,学校邀请村里的名人讲一个民俗文化故事,每天早晨诵读10分钟传统经典作品……在这所书香漫溢的学校里,民俗文化浸染着每个师生。
  石家庄小学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校园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将民俗文化教育列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为继承并推广民俗文化,每到大课间,石家庄小学的校园里便沸腾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跑800米,接着跳皮筋、踩高跷、推铁圈、跳绳等,乐此不疲。学校还开展了“搜集民间故事”、“身边的风土人情”、“风土人情图片展”等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民俗文化,从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石家庄小学开发了1~6年级的校本课程,确定了各年级的学习内容。每个年级的课程均由“民俗风情”、“民俗节日”、“民俗故事”、“民间体育”、“民间艺术”、“家乡名人”、“民俗创新”七大块构成。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将会对本地传统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校还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各科教学,深挖教材中的民俗资源,让师生了解民俗知识和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最终营造人人爱民俗、人人动手创民俗、人人主动传民俗的良好氛围。
   “原国家旅游局的主要领导、书法家费新我、画家娄师白、美国美中教育协会郭宁女士、法中友协八大文化馆馆长等都来过俺村。”65岁的王庆吉自豪地说,“我还跟外国友人照过相呢。这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民族的骄傲。”
    “我们满怀信心,把民俗文化的种子传播下去,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每一个孩子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该校校长王志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