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变废为宝演绎师生创意生活

本报通讯员 孙增美
  “这是一个废旧弹簧,在醋里泡一下,去去锈,能作成蜘蛛的肚子,再加上一个电容制作的躯干,就组成了骨架;这些电阻,我们把它做成蜘蛛腿,焊接、调整后,还要装上小型发动机……”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初二学生滕一华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他的新发明“电子蜘蛛”。在同学们的催促下,他神气十足地给“电子蜘蛛”安上了电池,“电子蜘蛛”在课桌上飞快地跑了起来,引来一阵欢呼声。
  这样的情景在该校已属平常。前不久,该校师生利用废弃的注射器、矿泉水瓶、棉絮制作的验证吸烟危害人体健康的器材获山东省创新实验设计一等奖,师生用废弃的可乐瓶、苍蝇拍、毛衣针和烧杯制作的另一件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器材获同类奖项二等奖。
  该校注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设立科技节、手工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围绕这些节日及活动,学校开展了工艺挂毯、环保板凳、分类垃圾箱、节水宝、乒乓球捡球器等旧物改造系列活动,引领师生探索旧物剩余价值,使师生增强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废弃物品也是有使用价值的,可以经过‘妙手回春’的改造,成为有价值的物品。比如,家里的废纸盒也能做成漂亮的凳子。”在初一级部旧物改造交流会上,李立新同学兴高采烈地介绍着自己的“发明”。学校定期评比和表彰“最佳发现者”、“最佳节能者”、“最佳环保者”等,并将获奖工艺品、科技产品在操场、走廊、门厅等校园公众场合展览,在让校园成为科技乐园、艺术乐园的同时,使勤俭节约观念和创新发明意识润物于无声。
  “我们组找来了各种颜色的旧毛衣、旧拉绒衣、旧床单,两个人负责裁剪,两个人负责编织,每个成员设计一种挂毯的图案,然后举手表决确定一种图案进行编织。尽管制作过程既要动手又要动脑,需要足够的耐心、毅力,可是我们合作默契,看着旧衣物在我们的手里变成七彩流苏的挂毯,真是既骄傲又高兴!”经过层层评比,获得全校“变废为宝挂毯制作”大赛冠军的初一(2)班“若水”小组在颁奖会上发表感言。
  学校设立“卓越奖”、“答疑奖”、“倾听奖”、“合作奖”等奖项,激励学生创新。各班学生纷纷自发邀请教师参加“小组发明团”,在这个师生学习共同体里平等对话、交流、分享、合作,养成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美德。
  “大姨是个盲人,吃饭的时候手不时会碰着菜,手上油乎乎的,既不卫生也不方便。用可乐瓶把手和菜隔开不就行了?把可乐瓶在瓶颈部截断,在瓶盖上打个洞,把勺子、筷子从洞里穿过去,简单的一个助餐器就能让大姨安心就餐了!”在学校“科技超市”上,初三(6)班的冯子耀同学一边晒着他的得意之作,一边兴奋地讲述发明过程。学校定期举办类似这样的展览,为学生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变废为宝、个性创意的过程中分享创新的快乐。
  “突发奇想的人都是富有创意的发明家。学校倡导师生勤俭节约,鼓励师生发现并利用物品的全部价值,在环保产品的设计制作中培养创意思维,并将这种创意思维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中,还要体验节俭带来的收益与快乐。这是旧物改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在为学生颁发学校科技创新奖的时候,校长李安亮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