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贝壳小创意 拓展实践大舞台

本报通讯员 汤文江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是许多老师的期待,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径。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在威海市“十二五”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中,根据自身特点,依托海洋资源,开发实施“贝壳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贝壳小创意,拓展实践大舞台。
  学校从学生感兴趣的海洋问题出发,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探究类课程由一条主线、三条侧线、六大框架、十二个门类组成,即以“走进海洋”为主线,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侧线;构建了涵盖“海洋科普”、“人与海洋”等六大领域,囊括“海洋资源”、“海洋自然现象”等十二大门类的课程体系。
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学校所在社区有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渔港。学校以学生兴趣和生活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小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像“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等。学校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观看他们高超的现场表演,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了。
  学校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采集信息、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合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深入剖析,科学制定课程规划。在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学校相继开发出版了《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课程,均注重突破单一课程的局限,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像“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拼摆摆到粘粘贴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进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
寻求课程实施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
  首先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在楼内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贝雕、海洋剪纸为主题的各类海洋文化墙,并建成综合实践展室——海洋小屋,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校园内建成海韵实践园特色文化景区,为学生提供贝雕、沙雕创作的室外课堂。
  其次是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雷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相结合,开展“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也在写海、唱海、诵海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最后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学校加强学科知识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海滨艺坊”的学生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寓言故事、诗词丰富了贝雕作品的内涵;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贝雕创作的基本技法;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学校力求将海洋研究渗透到学科知识中,使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