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职业学校的华丽“变身”

本报记者 胡怀旭 通讯员 曹竹卿 李玉成
  临沭县处于沂蒙山区,经济尚属欠发达地区,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7.23亿元,列全省县区第112位。
  这里有一所职业学校,坐落在风光旖旎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曾有开发商出巨资求购其所在地块。
  就是这所普通的农村职业学校,温家宝及张全景、陈希、尹蔚民、姜异康、姜大明、陈建国等领导都曾来此视察调研,1991年、200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建校31年来,这所学校共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3万余人,短期培训12万余人次,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3300余人。
  这所学校就是临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本
  赵佳祥至今难忘2009年10月29日那天,他很幸运地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演示操作数控机床。当得知他是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时,温总理勉励他练好技能,服务社会,为国家作贡献,并夸奖道:“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开动数控机床,这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培养适应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并从2012年开始,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学校启动“名师”建设工程,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先后选派100余人次到德国、加拿大、美国及国内的合作办学高校或企业组织参加培训学习、实习。学校还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从有关行业、企业引进80余名专家、能工巧匠等任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而今,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大幅提升,“双证书”获得率达99%以上。仅在2012年国家及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就获得奖励10多项。
  校长李守贵认为,一所不重视德育工作的职业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办学不会长久,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冷冰冰的“机器工人”。基于此,学校创新学生管理思路,提出了“全心全意为学生,以人为本育蓝领”的口号,实施“德育千分制量化考核”。学校2010年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
让学生和工人成为“复合体”
  2010年底,临沂市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在临沭县职业中专揭牌。作为“龙头学校”,学校与多家大型优质企业保持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集团企业成员单位现已达53家,联合办学的学校达26所。
  如今在该校,你已很难界定是学校还是工厂、是学生还是工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制定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施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项目教材建设,研发了48门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与专业地方教材,重构了课程体系。学校构建了新的教学资源库,完成了重点建设专业教学信息化工程及数字仿真、虚拟现实信息化教学系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规划,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以模拟工厂真实工作场景为标准,实现了基地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对接。
  学校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先后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在学校成立了“定向班”,增加企业专项技能实习模块,根据企业用工要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岗位的无缝隙接轨。学校将学生就业前的岗前培训纳入就业教育系列,把企业员工培训纳入学校日常培训,选派多名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双元制”魅力初显
  “办好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一家之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职业教育应当为加快本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临沭县委书记任庆虎认为。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一元为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2011年,山东常林集团农业装备公司引进德国道依茨股份公司柴油发动机生产线,应德方要求,集团技校并入临沭县职业中专。在同济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学校与常林集团正式进行“双元制”合作。学校确立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充分融合”的思路,先后与合作方开展调研4次,投入150万元用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完成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指导方案,建成了“培训角”,开发了9门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资源,培养了“双师”素质教师。
  临沭县教体局局长陈庆祥介绍,临沭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企业亟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双元制”办学的潜力很大。目前,与该校深度合作的“双元制”办学企业达到7家,专业达到9个,涉及精细化工、优质肥料、机械制造等,在读学生700余人。
“上职专,路更宽”不仅仅是句口号
  “就读职业学校不但能学到一技之长,还能考大学、读研究生乃至博士,照样可以实现理想。”今年春季分流到职专就读的2013级升学部建筑专业学生谢士城开心地说。
  在这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句话已经从学校墙壁上“走”进现实,“选择职业中专,就业升学路更宽”已成为多数家长的共识。自2005年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来,该校已安排1.2万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累计创收近亿元。其中2007年高级焊工专业国际认证班首批15名学生到韩国大宇集团研修,创收90万元,让学生和家长尝到了上职专、学技术的甜头。
  “以前是‘三流学生’上职专,现在优等生也争着来。”2006年春,李守贵调任职业中专校长。当初,学校教学设施破旧,学生难管理,教职工人心涣散,就连自来水都喝不上。如今,校园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生机勃勃。学校步入“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发展轨道,每年招生2000余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县委、县政府更是给学校发展鼓起了春风。2010年,临沭把争创全国1000所示范职业学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对学校提出“着眼临沭,放眼世界”的要求,启动了学校发展二轮规划;2013年,以创建“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一期扩建工程,努力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区域性、中高职一体化的全国一流的职业学校”的规划目标。
  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负责人表示,临沭职业中专走在了全省前列,其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