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凝育人合力

本报记者 任甲斌 通讯员 赵冠春 曹继峰
  在莱芜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丈八丘联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上课时,她喜欢带着几张旧报纸、几把剪刀,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用报纸作道具边做游戏边学习。在学生们眼里,报纸成了剪不完、玩不够的“法宝”,学生们也因此亲切地喊她“剪纸妈妈”。
  其实,“剪纸妈妈”并非学校教师,而是三年级(2)班葛俊超同学的妈妈。该校像她这样的妈妈还有很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学,通过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是该校德育的创新举措,也是钢城区搭建家校合作舞台,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级”联动:从“自发者”到“自觉者”
  近年来,随着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一些学校家长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家长委员会应时而生。特别是《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后,该区抓住机遇,适时引导,指导家委会建设工作。至2010年初,全区中小学分别建立了班、校两级家长委员会。
  为解决家委会建设过程中校际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推动家委会组织管理工作高位运行,该区作为全市试点,制定了实施意见,完善层级结构,加强统筹联动。2011年,各镇(街道)成立了家长联合会。2012年,全区家长联合会成立。区家长联合会统筹管理全区学校家委会,并成立家委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组,由省家委会项目组本地专家任组长,具体负责全区家委会运行与研究。至此,全区形成了“班、校、镇、区”四级联动的家长委员会建设模式,家委会建设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组建转变,形成了遍地开花、有序发展的局面。
  “学校是师生的,也是家长的。教育若没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真正的发展。我们把家委会当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和平台,将其建设管理纳入全区教育工作计划,制定了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完善了规章制度,量化指标,规范管理,确保了家委会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通过培训学习、课题带动、评先树优、专家讲座、现场观摩会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各级家委会建设水平,使家委会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钢城区教育局局长管冉军介绍说。
家校联合:从“旁观者”到“管理者”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所产生的强大合力不可低估。该区各中小学创新管理模式,开门办学,通过家委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变“旁观者”为“管理者”,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区家长联合会定期组织活动,召开年会和研讨会,科学指导各级家委会开展工作。各学校家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参与研讨学校关于发展规划,了解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情况;家委会成员轮流驻校,参加学校例会,列席学校校务、教务等会议,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保障家长对学校的管理监督权、评议决策权及知情参与权,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汶源街道丈八丘联小充分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活力,结合新教育,通过五个“结合”(结合节日、生日、活动、季节及特长),创新管理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课程开发,让家长积极参与,由统一的学校管理走向了个性化的班级管理,使管理更加民主、开放、多元。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创出了自己的特色,2009年12月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称号。
  针对许多家委会反映乡镇部分学生离校较远,接送不方便的实际情况,2012年,该区在政府的主导下,启动实施了“校车村村通”工程。目前,首批40辆校车投入运营,开通线路44条,覆盖全区119个行政村,解决了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的上下学问题。
整合资源:从“一枝秀”到“满园春”
  “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能手。对教育工作而言,他们就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深入挖掘才能催生联合效应,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春相说。
  目前,随着全区家委会建设的逐步推进,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纷纷走进课堂,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出击”,丰富了教育资源。颜庄中学邀请家长教授地方戏花鼓锣子;铁车中学等许多农村学校利用秸秆、玉米皮、柳条等资源,让有编制技巧的家长教授草编艺术;铁铜沟学校邀请京剧票友家长到学校教授戏剧,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艾山二中成立快板社团,邀请寨子村的山东快书艺人到校传授技艺;里辛中心小学开设家长讲坛,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给学生作交通安全、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深受学生喜欢。各学校巧借东风,整合家长资源,努力打造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形成了“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校外成长共同体:从“分散化”到“集约化”
  周末和节假日容易成为家庭监管和学校管理的“盲区”,该区各中小学依托家委会,积极打造“校外成长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里辛街道第一中学,记者了解到,学校在双休日、节假日,以年级、村庄、社区为单位,遵循就近组合、以大带小、能力搭配、男女平衡的原则,把全校学生分成200多个校外成长共同体。共同体由学生自愿报名,教师集中调控,规模为6至8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共同体开展了智育、德育、文体娱乐、技能培训、综合实践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采访过程中,一位家长说:“以前孩子一放学就不着家,找不到人。这个共同体太好了,让孩子既能把作业写好,又能搞些活动,就是玩,也能有个伴了,并且在眼皮子底下,我们放心。”孩子们说:“参加共同体以后,我们再也不到处乱跑了,一起学习、游戏、活动,有不会的题可以探讨,还有大人领着我们参加活动,既开心,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