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

本报记者 廉德忠 通讯员 孙大勇
  “在我所到过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中,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最吸引我眼球的。”全国中职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专家邬宪伟在参观考察了平阴县职教中心的文化建设后发出如此感慨。
培养有责任心的职校生
  6月24日,全国中职示范校学校文化建设暨德育创新模式高级研修班现场观摩会在平阴县职教中心举行。来自贵州、广西、江苏、河南、山东、河北、上海的20多名中职示范校校长、专家实地观摩了该校的责任文化建设现场。
  平阴县职教中心以培养有责任心的职校生为己任,确立了“责任在心”的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学校提出了“整体构建,分层推进”的文化建构原则,分别从理念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团队文化以及校企文化对接、校(社)区文化对接等方面分层推进,构建了具有平阴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体系。在理念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突出责任元素,明确了责任价值观、一训三风,利用校徽、校歌、校报等理念载体,从不同的层面对学校责任进行诠释和阐述。在物态文化建设上,学校着力打造了中心广场概念区和“企业文化街”、“能工巧匠街”、“责任理念区”、“精英展示区”等物态责任文化载体。他们还将“责任教育”上课表、入课堂、进活动,开发了全国第一套中职学校《责任教育》和《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等系列校本教材,构建了“四课并驱,三元导控”的特色课程模式,填补了全国中职学校责任教育在课程和课堂领域的空白。同时,他们还把责任元素渗透在学校管理之中,形成了包括绩效考核、评优选模在内的责任制度运行机制,从而走出了一条在责任文化引领下的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今年,这所学校被授予平阴县“三星级特色学校”称号(这是平阴特色学校建设的最高荣誉),被中国教师发展协会命名为省内第一所“全国中职示范校学校文化建设学习实践基地”。
“履责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6月13日,由平阴县职教中心选手曹桂涛、李廉组成的山东省代表队获得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设备维修项目团体一等奖。这是该校第一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也是山东省在该项目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像这样的“第一次”,在平阴县职教中心已经成为常态。2009年,第一次将毕业生送出国门;2010年,第一次有了省级教学能手;2011年,第一次取得说课比赛全国第一名;2012年,第一次将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向全国“展播”;2013年,第一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这得益于学校的“履责实践”。站在服务企业发展的角度,他们认真做好校企文化对接,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研究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班级及课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他们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好面向社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退转军人培训等,年培训量达6000人次。该校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履责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构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职工层面,他们设立“干部论坛”、“师德讲堂”,培育教职工师德意识和责任情怀,开展“进厂入企”活动,举行专业技能竞赛,锻造理论扎实、技能纯熟的教师团队。在学生层面,他们分年级、分层次、分主题开展责任教育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三礼教育”、“职业认知教育”、“道德讲堂”等主题活动,组建了4大类近20个社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主题鲜明的“履责实践”活动,为这所农村中职学校注入了“改写历史”的文化动力。
移植优秀企业的“责任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平阴县职教中心注重把责任文化建构的视野放大,确立了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文化对接理念,通过“引企入校”、建设“企业校区”、“冠名对接”等多种方式,将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引进校园。学校将优秀企业的责任理念根植于办学实践之中。他们站在更高层面上,开阔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生共融的新视野,将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搬进”校园和课堂,用这些地域元素和符号,承载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同时,把学校文化置身于地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提炼和升华,与社区文化共生共荣,一体履责,通过打造全方位的责任文化,构筑起先进文化引领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