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充电”应该更主动些

李洪嵩
  暑假里,工作了一个学期的教师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放松一下了。在休闲之余,参加各类培训、远程研讨活动也是惯例。因为是惯例,所以很多教师对这些活动就不那么重视了。导致如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培训、远程研讨等活动的针对性较差,以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二是年年搞培训,其内容大同小异,形式也不够灵活,让一些教师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教师是需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的。资料显示: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在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在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不断获取。那么,教师是不是更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呢?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小学教师的教龄不短,课本知识熟透了,学习不学习都无所谓。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某一学科的教师教学多年,经验有了,知识储备也比较充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十几年前的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了,新课标的实施必然带来教学、教研上的一系列变化。这就要求全体教师都参加培训、研讨活动,以便更快、更彻底地吃透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研讨活动,并非完全被动。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自己再自觉地投入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给学生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对这个问题来说,总是一味地抱怨还不如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投入其中,看看能学到些什么。如此一来,也许会有所收获。
  当前,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还要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教师要既能教书又能育人。这种社会形势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不但学生需要学习,教师同样需要学习。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可见,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同样的人生,有无知识来武装,是有差别的。一位见多识广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懂道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有所追求的教师,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凤凰彩票、机会去丰富自己,去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