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六千留守儿童有了“校园爸爸妈妈”

  本报讯(记者 姜连国 通讯员 钟斌)如今在临邑县中小学校园里,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人辅导,生活上有人照顾,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向“校园爸爸妈妈”倾诉……9月22日,记者从临邑县教育局了解到,为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该县今年以来大力实施“校园爸爸妈妈”关爱留守儿童活动,6000余名留守儿童有了“校园爸爸妈妈”。
  据临邑县教育局局长潘国英介绍,临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伴之而来的是6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特别关照。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教育,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孤僻、厌学、习惯不良等问题。为了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今年4月以来,该县各中小学深入开展“校园爸爸妈妈”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目前,全县中小学均组建了“校园爸爸妈妈”队伍,共有“校园爸爸妈妈”2000余名。“校园爸爸妈妈”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结对帮扶方式,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进行悉心呵护,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为促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该县出台了《中小学开展“校园爸爸妈妈”活动的意见》,各学校成立了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三个一”活动,即“校园爸爸妈妈”每周与结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谈心,每周与其监护人至少通话一次,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反馈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并了解他们的在家表现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帮扶关爱工作要求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除了在学习、生活上帮扶外,情感抚慰、日常教育也是“校园爸妈”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点。临南镇育才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因为缺少亲情关怀,性格孤僻。校长赵同花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结对帮扶,成了他的“校园妈妈”。赵同花经常把他领到自己家里吃饭,给他买衣服、买学习用品,并经常与他谈心,进行心理疏导,最终使他变得性格开朗了,学习也进步了。“赵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给了我家的温暖,她是我的亲妈妈。”这名学生感动地说。
  该县一些乡镇学校、社区还成立了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对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了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