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农”的种子
发布日期:2013-10-0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893次
本报记者 姜连国 孙荣光 魏保和
近日,记者在齐河县焦庙镇实验小学采访时看到,学校农具博物馆展出的农具和图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此不仅可以体验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还能感受近几十年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这是耧,用来播种的。”“这是芟麦秆,是用来收割麦子的。”……在博物馆里,教师张吉友正在给学生们上“爱农教育”课。学生们看着一件件陌生的农具,倾听着一个个昨天的故事,纷纷感慨祖国的巨大变迁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校长王玉岭介绍说,由于家长溺爱等原因,当前农村的孩子对农业十分陌生,普遍存在不爱农业、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对“三农”的感情十分淡薄。“要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爱农’的种子。”王玉岭说。为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感,学校组织师生收集各种农具300余件,建成了这个农具博物馆,并通过学习农业技能,进行农业体验,开展科普教育,参观现代化农业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农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民、爱农业、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为深入实施“爱农教育”,学校借助“1751”平台,在省课程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编印了《农耕情》校本教材,配备了3名专职教师,每周开设一节“爱农教育”课。学校通过认识农具、学习农技、诵读农谚、讲农业故事、唱爱农歌曲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农业知识,激发其爱农情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基地,以蔬菜、庄稼、果树、花卉、药材为主,开展农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采摘等过程,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掌握农业知识,品味劳动的艰辛,体会成功的快乐。
学校还积极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了农业书屋,积极开展农业科普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农作物标本,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举办农作物知识培训,加深学生对农作物知识的认知,增加对农村生活的了解;讲述“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的故事,提高学生对农业大国、农业科技的认识;播放农业科普短片,拓宽学生知识面。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有机生态园参观,感受现代化农业的魅力。
“几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爱农教育’,孩子们的爱农情感越来越浓,浪费粮食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而爱劳动、爱农村、爱农业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谈起“爱农教育”取得的成效,王玉岭这样说。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