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唐口中学开办校内民俗博物馆

  本报讯(通讯员 付吉庆 杨一帆)“孩子们,这个叫碾,是以前人们把麦子磨成面的工具。你们可以试试,它又笨又重一天出不了多少面,不像现在都用大机器打面了……”10月初,济宁市市中区唐口中学民俗博物馆开馆,老农孙大爷给学生们详细介绍各种“老物件”。
  初一级部的学生们一踏进博物馆就被各种“老物件”吸引住了,他们指点着,猜测着。附近村庄的孙大爷给学生们当起了临时讲解员:“这是耕地用的犁,这是耙土用的耙。这个叫耩子,耩地用的,把麦种放在斗里,前边的人拉,后边的人扶着耩子一晃,麦种就漏在土里了。”几个学生拉起耩子,过了一把瘾。在生产工具展室里,唐口中学校长张善厂和初二级部的学生们一起抡起打铁的大锤。一个同学说:“我穿越了!”引来阵阵笑声。初一(1)班的孟迎雪同学说:“来到这里,我觉得太新鲜、太好玩了!我认识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有纺车、气灯、粮食囤、石磨、太师椅等。我找到了学历史的感觉。”
  在唐口中学校园的西南角,一排低矮的灰砖瓦房隐藏在树丛中,瓦房旁的草地上散布着一些石水槽、石磨和石碾,让人感觉仿佛来到农家小院门外。这是学校建设的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300平方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共展出200多件传统农具、生活用品和上百幅相关图片。物品有的是收集来的,有的是家长和附近村民赠送的,大多为手工制作、与土地或生产有关的,展示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当地民风民俗。
  “我们选在国庆节前开馆,目的是让学生们看到生产生活用具的今昔对比,感受国家生产力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张善厂告诉记者,今后博物馆将不只用来参观,还将用于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老师和同学们都可以将这里的物品当作课题研究或美术临摹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