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事人参与校服改革

本报记者 孙世杰
  时下,又到了新学期选购校服的季节。作为关系到家长、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校服再次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城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时隔20年,现在不仅城市中小学校,很多农村学校也有了校服。新学期穿着新校服高高兴兴上学,对学生特别是对新生来说,不仅是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显示着成长的自信和自豪。按说,校服应当得到学生的喜爱,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穿校服,家长也不喜欢。
  为什么会这样?有的学生说,校服太肥太大,不合身,不好看;有的学生说,校服以白色为主色调,参加活动、运动、劳动很容易弄脏,校服总是不干净;有的家长说,校服款式男女没有区别,设计太呆板、太单调;有的家长说,校服质量太差,经常断线开缝,尼龙、涤纶面料不透气、不吸汗、不保暖,还容易起球、起静电,孩子穿上皮肤过敏,等等。这些意见应当引起重视。
  从功能上讲,校服不仅是一种仪表服饰,还应体现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对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团队精神、集体归属感、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谐观念、乐群品质,以及优化育人环境、便于学校更好地管理学生、保护学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因为校服不尽如人意就一概否定,更不能因噎废食、一哄而止。当务之急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对校服设计、选购等环节进行改革。
  在这方面,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一些地方政府实施的校服改革,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据此,记者建议,校服改革要尊重学生需求,调整供需关系,让当事人共同参与改革,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建立校服生产资质准入机制。校服改革是重要的民生和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策、财税、行政、市场调控等杠杆的作用,建立规范的校服生产资质准入机制和校服质量溯源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制定校服质量标准,加强企业资质、材料加工、质量检测、销售服务、品牌建设等规范化管理,推进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督。引导企业开发更加优质丰富的校服产品,满足学校和学生选择需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杜绝不合格校服和毒校服进入市场、进入学校。
  要建立校服改革协商机制。改变长期以来由学校定制校服、学生和家长被动买单的单向运行机制。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主体,应当参与校服改革。学校通过座谈会、恳谈会、听证会、校服展示会、表决会等方式,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协商校服样式、质量、选购等问题。让消费者参与决策,发表意见,并起到影响决策的作用,切实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
  要建立科学的校服设计开发机制。学校和企业作为重要设计研发主体,要按照学生、家长的意见对校服进行改革。校服款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群体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季节变化,增加校服样式,设计不同的春秋装、夏装和冬装,改变终年穿单一运动装的现状,并积极创新校服款式设计,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和个性需求。校服面料应当以棉涤混纺材料为主,保证健康、环保、透气、有弹性和耐磨。校服型号要细化区分度,根据学生身体差异量体裁衣,让每个学生衣着合体健美。在内涵风格上,要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通过颜色、图案、文字、标识等,增加学校特色文化元素,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同时,要重视校服的安全警示功能,校服明显部位要设计鲜亮的荧光标志,保证学生傍晚放学和夜间行走安全,防止交通意外伤害。
  要建立校服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定价制度,充分考虑大众的消费承受度,并兼顾企业的经营利润,制定公正、透明的市场价格。建议实行政府补贴、成本分担、微利经营的运作机制,重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服购置纳入政府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按一定比例列入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实现校服费用由政府、校服生产商、学生家长共同分担。同时,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孤残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实行费用减免政策,努力让所有学生能穿得起、穿得好、喜欢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