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让作业“变脸”

本报记者 宋洪昌 通讯员 王卫华
  “特色作业让我学会了许多事,比如,我学会了洗菜、切菜、买菜,帮姥爷浇花、施肥、拔草、松土。我还学会了帮妈妈卖药呢!”文登市大众完全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王怡雯说起“特色作业”的乐趣和收获,显得很高兴。
  王怡雯所说的“特色作业”,是该校在对学生课业进行改革时“加”出来的作业。从2011年10月开始,该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一方面对作业做“减法”,减少学科作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做“加法”,增加学生感兴趣并且有利于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的实践类作业。一“减”一“加”,让课外作业变了脸。
  2011年9月,该校对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作业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你是否喜欢完成作业?你每天完成作业超过规定凤凰彩票吗?你希望放学后从事什么活动?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完成作业,24%的学生做作业经常超时,而对“你希望放学后从事什么活动”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选择“写作业”。
  随后,学校又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这两项调查的结果,学校制定出台了“零·特”作业制度,即每周三晚上为“无作业日”,各科教师都不给学生布置任何形式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面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自主支配凤凰彩票,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让学生度过一个没有作业的快乐星期三;周末布置“特色作业”,主要包括实践性、创新性和体验性作业,如家务劳动、课外阅读、游戏活动、体育运动、社区活动、亲子交流等,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通过有效手段,控制每天的书面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为了让“零·特”作业真正落实到位,该校制定了四项作业制度:一是作业审批制度。各教研组每天放学前将各位教师拟布置的作业传至教导处,教导处审核后方可正式布置。二是公众查询制度。学校在网站上开辟作业专栏,班级建立QQ群,对每班每日作业进行公示,接受家长的查询与监督。三是随时检查制度。教导处不定时对学生进行作业方面的问卷调查或查访,不定时对家长进行电话、短信家访,并将检查情况列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四是作业展评制度。学校定期举行常规作业和特色作业展评。通过评比,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学科作业做“减法”,负担降了下来;实践类作业则做“加法”,让学生们有“放学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围绕“情智”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等资源,将“零·特”作业与学校的特色活动紧密结合,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学校综合实践课题“如何在综合活动课程实施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指导学生做关于植物的培育、养植、花叶制作、种子粘贴、草编以及小制作、小发明、小手工等特色作业。
  为丰富学生的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充分挖掘家庭资源,在“零·特”作业日开展“我跟父母学两手”等必修和选修活动。必修是让学生学习父母工作中的一项特长,如当医生的爸爸教给孩子急救知识,开蛋糕店的妈妈教孩子制作月饼,做会计的妈妈教孩子使用电子表格,当司机的爸爸教孩子根据镜子(凸透镜)确定车距等;选修是让学生学习父母生活中的一项特长,如钓鱼、做十字绣、插花等。此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亲子间的活动凤凰彩票,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验到亲情的快乐。此外,家长义工纷纷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如当交警的家长带领学生参观交警大队,当医生的家长到校为全校师生举办“关爱生命”急救知识讲座等。
  校德育处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大众学子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每名学生除了清扫小区卫生、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外,还要完成一份“爱心特色作业”:一是用爱心送给长辈一句温馨祝福的话,二是用真心为长辈做一次家务,三是用诚心与长辈进行一次今昔教育对比的谈话。
  “以前总觉得爸爸当厨师低人一等。说实在的,我有些瞧不起他。当爸爸手把手教我刻萝卜花时,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爸爸作为家长义工到校指导果蔬雕刻时,我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四年级一名学生选择了“跟家长学一手”的体验作业,结果让他体会到了许多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
  学科作业减少了,会不会影响学生成绩?“作业量减少,自然‘逼’着教师改变‘大水泡倒墙’的办法,去寻找更好的办法。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当堂进行检测,根据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辅导,最终达到人人都学会;二是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长王月玲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