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罗庄区黄山镇中心小学从当地资源“挖”出学习资源

  本报讯(通讯员 苗成彦)近年来,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巧妙地将学科教学与学校附近的武河湿地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各年级实施学科课程与自然资源的“加法教育”。此举既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课堂空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罗庄区黄山镇武河湿地是临沂市投资建设的重大惠民工程,全长15公里,总面积2万余亩,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工生态湿地。这里动物资源、植物资源以及水资源异常丰富,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有各种民间传说、神奇的湿地景观等,是学校开展作文教学、绘画写生、生物种群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这些鲜活、丰富的资源一旦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嫁接,就可以‘生产’出很好的教学资源。”副校长刘飞现说。
  学校将湿地资源与语文、美术、思品等学科结合,把课堂搬到大自然,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学校已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兴趣,开发并确定了6个不同的教育主题。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学校发动学生自主成立了湿地文学社、湿地导游社、湿地摄影小组、湿地绘画小组、湿地生态调查小组。这些社团和小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要求,自由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
  如今,学校通过指导学生采取网上调查、材料收集、实地观察、科普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湿地、热爱湿地和保护湿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据介绍,这些游览、考察、访问、探究活动,有个人活动,有集体活动,有小组活动,也有多种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由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完成,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进行体验。了解湿地物种、收集湿地植物标本、调查湿地环境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扩大了教育的空间。
  “小学生从小增加丰富的体验、经历,将来会把这些活动策划、采访写作、种植养殖、演讲解说等经历发展为自己喜爱的事业,最终会成就远大的人生梦想。”该校校长密其龙说。
  为把武河湿地建成融生态教育、道德教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的资源库,并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学校决定成立“武河湿地生态教育研究收藏馆”,专门整理、保管研究成果和学生的作品。一是收藏学生的各种湿地文化研究成果,如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标本作品、文学作品、小论文、小制作等实物,分类存放;二是利用“作文批改网”和“黄山镇中心小学网站”,开设湿地文化研究栏目,保存作品的电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