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空降兵”带来均衡“大礼包”
发布日期:2013-11-1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757次
本报记者 孙志江 通讯员 孔娟 郭爱娟
秋季开学已两月有余,潍坊市奎文区孙家小学的支教教师杨艳青依旧忙得焦头烂额。之所以这么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今年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更因为她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支教。一向精益求精的她不仅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杨老师被派往新学校支教,缘于区教育局近年来实行的中小学教职工区内交流政策。今年7月,杨老师根据区教育局印发的奎文区教职工交流需求计划,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填写了《中小学教职工区内交流申请表》,申请到偏远学校——奎文区孙家小学支教一年。经过原单位幸福街小学同意,杨老师接受了孙家小学业务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考察,成绩名列前茅,终于达成了支教心愿。
近年来,奎文区教育局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以调动和支教等交流方式,探索建立学校、教师双向选择流动长效机制,在职称评聘上向偏远学校倾斜,促进了该区学校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
突出学校、教师的自主地位,建立双向选择的流动机制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数学教师丁洪升,曾在奎文区南苑学校工作13年。2011年通过交流,丁老师调入潍坊日向友好学校。谈起工作调动,他说:“虽然工资降低了一些,但是单位离家近了。十多年了,终于可以回家吃午饭了,也可以好好顾顾家庭了。更要紧的是,这次工作的变动让我接触到了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现自己确实需要转变了。”
潍坊新华中学的教师马芸芸,曾在潍坊市育华学校任教,从教19年。她说:“来到新华中学,就是看好了学校发展的潜力和学校为老师职业发展搭建的好的平台。”
像这样的交流的例子还有很多,尽管教育局在对新招录的教师进行安置时,都会本着人文的原则,但难免会出现需要调动等问题。从2009年开始,奎文区教育局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教师交流,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师资交流工作制度。从2010年开始,教职工交流方式变为调动和支教两种,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城区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交流方式由教职工自主选择。在教师交流工作中,该局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将用人自主权下放给学校,为有交流意向的教师搭建自主选择的平台。该局每年出台《中小学教职工区内交流工作意见》,制定双向选择的教师交流程序,先由各学校提报需求岗位,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提出交流申请,再由各设岗学校对申请交流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考察,最终确定用人意向。另外,为了防止偏远学校优质师资的流失,该局还通过限定工作年限、限定优秀教师服务期等交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保障偏远薄弱学校的发展。
发挥职称评聘的引导调控作用,提供合理流动的原动力
当记者问及奎文区孙家小学杨艳青老师为什么选择支教时,她笑着说:“毕业之后一直在这儿工作,说实话我很爱自己的工作单位。但是13年的执教生涯意味着我个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期,更好地提升自己,方式有很多。我选择了支教,在一所全新的学校,了解它的特色文化,学习这里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这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在某种程度上让我生成了更多的教育灵感。另外,现在职称改革了,连小学老师都可以评正高级教师了,评选高级教师近5年内至少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偏远学校任教经历。为了让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大的空间,我选择了支教这个途径。”
作为全国的三所试点市,潍坊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为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奎文区教育局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发挥职称评聘的引导调控作用,双管齐下,为教职工均衡合理流动提供原动力。一方面,在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中,会同区人社局制定下发了《奎文区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和竞争推荐实施意见(试行)》,允许教师跨校竞聘,学校可以借助职称聘任的吸引力,引来优秀师资。同时还规定,自2011年起,40周岁以下人员竞聘推荐高、中级职称的,必须具备1年以上在偏远学校任教经历,推动青年教师向偏远学校流动。另一方面,在教师交流工作中,结合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按规定调入偏远学校的,已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待遇保持不变;调入其他学校的,在原单位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自然解除,不再享受相应待遇,根据调入新单位后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兑现待遇。以此两项措施逐步实现了该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实行新教师均衡安置原则,优先充实偏远薄弱学校师资力量
奎文区先锋小学的刘佳老师,是2010年该局公开招聘教师时招录进来的,被分到了离家40多里地的这所偏远学校。至今,她已在那里工作了3年。按照交流政策,她本可以选择离开。记者采访她时,这位80后教师的话让人为之一震:“毕业时就业形势是很严峻的,记得那年奎文区招聘老师的比例是接近20:1。我是那年的一个幸运儿。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做教师,既然选择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我觉得我们学校更需要年轻老师来执教,我要用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劲,让学校早日摘掉薄弱学校的帽子,让这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先进的教育。”当记者追问她,离家40多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如何招架时,她说:“说实话,家里就我这么一个女儿,毕业时在潍坊找工作,其实就是为了常回家陪陪父母。可是每天回家确实很耽误凤凰彩票,所以这几年我一直都是与同事在学校附近合租住房。如今工作也适应了,我想利用假期学开车,以后就可以常回家了。毕竟办法总比问题多嘛。”
在每年的新教师录用工作中,该局明确规定:“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优先满足偏远薄弱学校需求的原则,安排到区内各学校、幼儿园工作。”新教师安置优先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较好地缓解了偏远薄弱学校专任教师紧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为调动这部分新教师成功、成才的积极性,该局组织的面向教职工的各项表彰奖励,都积极向偏远学校新进教师倾斜。区内的先锋小学、南苑学校还特意为新进青年教师设立教坛新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新老师等奖励项目,激励他们学习先进、共同进步。
各取所需,实现共赢
时至今日,该局建立的学校、教师双向选择流动长效机制达到了预期功效。前面提及的孙家小学是辖区内的一所偏远学校,校长刘涛说:“近年来,我校支教的教师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2年,从潍坊十中来支教的体育老师张阳春,组建了学校的篮球队,将毽球运动在校内推广,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在全区中小学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2013年,我校按照教师岗位需求,从交流的老师中择优选取了2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杨艳青,现任一年级班主任,把先进的管理办法引入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吕晓晨,引入了电子教学软件与信息技术拓展知识,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作为辖区内的城区学校,交流政策对于此类学校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潍坊十中校长牟庚国说:“我们学校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闻名,然而统一的模式让学校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于是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在校内进行了个性化教学法的打造。近年来,按照区教育局实行的交流政策,我们学校有6人支教到偏远学校,3人调动到城区学校。当然了,对于调动的,局里也会给我们补充新的年轻老师。而支教回来的老师,回校后精诚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给学校增加了不少‘正能量’。”
双向选择的教师交流方式,为有交流意向的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使教师明确了注重专业发展才是努力的方向,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教师调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教师交流,学校能够选我所需,用我所要,用人自主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个人意愿受到尊重,个人发展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学校和个人各取所需,实现了共赢。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这项制度,该区教师校际交流的主要途径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硬性指令,教育局通过发挥职称评聘的引导调控作用,积极向偏远学校倾斜,为教职工合理均衡流动提供了动力。该局在交流过程中主要发挥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作用,为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实现了现代学校制度下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