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首创“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

  本报讯(记者 孙军)岗位急需的专业教师可以由学校自主到高等院校直接招聘,免除以往统一笔试等常规的招聘教师办法。新学期,青岛艺术学校自行招聘的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专业的张洋教师所教的舞蹈专业课受到学生好评,解决了学校多年缺乏高水平舞蹈专业教师的问题。另外,青岛九中招聘的小语种教师、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招聘的工科教师等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学校按需要自行招聘的。这得益于青岛市创设“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盘活”教育人才优先引进的做法。
  据青岛市委高校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介绍,为满足教育系统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学校用人个性化的需求,青岛市历时3年,探索、完善了“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保障了教育人才的优先引进。“1”即“统一招聘”,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作为全市补充师资的主要途径。“N”是打破“统一招聘”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招聘教师方法。即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指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部级特级教师等;赴高校直选,选聘学校需求的、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和紧缺教师;免费师范生选聘,在全面安排本地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前提下,面向山东省生源公开选聘;内部交流调配,在全市教师总编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市教育局根据各校教师人员结构情况自主调配。“1+N”办法实施3年来,全市共自主招聘教师103人,占全市招聘教师数量的31%,分别补充到全市城乡的普通高中、初中、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
  据了解,青岛市“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主要实现了六大突破:一是实行统放结合的招聘政策,保障教育部门用人自主权。二是放宽紧缺人才招聘政策,提高招聘成功率。三是采用灵活的招聘方式,确保用人优先权。制定《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教育部门不受统一招聘凤凰彩票、地点限制,直选优秀毕业生。四是充分把握免费师范生素质高、质量好的特点,允许面向山东省免费师范生生源公开招聘优秀毕业生来青岛就业。五是破除用人本地化思维,对本科以上岗位不再设定户籍限制,许多多年招聘不足的岗位形成有效竞争,部分紧缺岗位需求得到满足。六是允许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内自主调配教师,实现教师资源自主优化配置。对市教育部门提交的内部交流方案,市人社局开通系统内交流绿色通道。2012年办理教育系统交流调动手续28人,均在材料提交当月办理完毕,校际教师资源不平衡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记者了解到,2006年青岛市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以来,统一招聘成为全市补充师资的主要途径,实现了教师补充录用程序的规范化、有序化和过程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但是,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办学特色的学校对教师的专业需求有较大差异。完全通过统一的公开招考模式录用教师,造成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单一、用人自主性缺失等问题,不能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制约了学校特色化发展和内涵发展。邓云锋告诉记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权,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尤为重要。青岛市在抓好统一招聘的基础上,创新事业单位招聘机制。“1+N”教师补充机制解决了三方面问题:一是保障招聘教师的质量,实现教育人才的有效补充。二是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保障学校的用人自主权。三是满足不同学校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校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