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女生健康成长的“密码”

本报通讯员 吴其林 记者 任甲斌
   “同学们,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美不止在于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时尚的服装,更在于坚毅、端庄、细腻、温柔的品格。”每学期,分管学生工作的莱芜市莱城区口镇中学副校长李爱莉,都要召集各班穿着外显、发型怪异或者存有心理问题的女生进行以“美丽女生”为主题的谈心交流,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女生学会自我保护,提升意志品质。
自我保护教育常态化
  “爱美是人的天性,但穿着如果过于外显、暴露,就有可能为自身制造一些不安全因素。我们理应从穿着、思想、交往、心理、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做好对女生的教育与引导。”李爱莉说。
  据李爱莉介绍,在加强女生教育方面,学校主要采用“三会一评选”方式,即每学期开好女生专题会议,学习自我保护措施;学期中召开专题座谈会,以群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班主任每学期召开一次女生主题班会;政教处每学期组织一次“最美校花”评选,对女生穿着打扮进行正面引导,实现女生自我保护教育常态化。
  为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莱城区创新实施“1530”安全教育制度,即每半天最后一节课讲1分钟安全知识,每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课讲5分钟安全知识,每学期结束或重大节日放假前重点讲30分钟安全知识。由班级学生专人对任课教师讲授的安全内容进行记录,校长和分管领导通过访学生、查记录印证任课教师落实“1530”安全教育情况。该区高庄中心中学专设女生管理委员会,实行一月一培训教育模式,依据青春期特点,分级部设立培训主题。初一女生进行生活细节指导,突出文明住校主题;初二女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突出淑女教育主题;初三、初四女生分别实施青春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突出女生道德和法制教育主题,为学生建起健康成长的“护航线”。
心理疏导课程化
  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该区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心理辅导室,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户外拓展活动、心理辅导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实现育人育心的双重目标。该区实验中学、陈毅中学等学校分别成立了女生部与心理咨询室,由教育经验丰富的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与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发放资料、专题讲座、个别谈心、QQ群、邮箱交流等方式,对不同年龄的女生从卫生、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与指导。
  凤城高中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建立辐射到班级的心理素质拓展体系;投资20万元,建成300余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设有音乐放松室、沙盘游戏室、催眠与压力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功能室,被师生亲切地称为“心灵氧吧”。定期对班主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宿舍生活指导老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这种大规模的普及性培训,不仅解决了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实困境,而且为全员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还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向社会义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建立了“莱芜凤城心理咨询师QQ群”,对各种心理问题随时研讨,并且多次委派心理教师参与社会伤害事件受害人的心理干预等实践工作,赢得广泛赞誉。
家校一体长效化
    6月22日,莱城区方下中学统一安排11辆车,组织教师分11条线路对校外共同体活动进行检查与指导。口镇刘封邱村刘康宁家,是校外共同体第一小组,吴老师在这里与7名学生交流学习及思想表现,与家长交流家教方法。“孩子们统一学习、交流,我们能准确地掌握孩子在干什么,和谁在一起,杜绝了安全隐患,一举两得,忒好咧!”家长欣慰地说。
  像方下中学一样,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建立了校外共同体。共同体以村居和社区为单位,以学生家长为主导,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遵循“就近为主、自由组合、自愿参加”的原则,家长与教师共同担当监督员、指导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双休日、节假日学得开心、玩得舒心,同时确保学生的校外安全。“家访变辅导,学生受益,我们更省心。”吴老师开心地说。校外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相对集中,教师家访一组便了解了多名学生。除了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在家表现外,教师还重点与学生进行谈心,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达到“走近学生,贴近心灵”的教育功效。
  该区创新家校结合方式,设立家委会,召开家长会,举办学校开放周、班级开放日等活动,强化家校沟通与交流,不但让家长懂教育,还让他们在沟通中提升安全防护意识。从学校到班级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手机短信等方式,时刻提醒家长做到“知道孩子去了哪里、和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四个知道”。利用宣传栏、校广播宣传安全知识,开展问卷调查、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使安全防范教育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