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职业幸福

本报记者 胡乐彪
  近年来,滕州市滕东中学积极开展教师行动研究,让研究成为每位教师的职业习惯,让每位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体味职业幸福,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让教师踏上行动研究的幸福路
  2008年,学校一项有关“教师现实心态”的调查启动。记者了解到,该校针对学生违反纪律、不做作业时教师所采取的态度,对全校教师的心态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老师的心态是积极的,能够直面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成就感;而一些有消极心态的老师,对存在问题不反思、不研究,自然会产生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长杨恒哲告诉记者。因此,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便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滕东中学积极引导教师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让所有教师踏上行动研究的幸福路。该校在把教师行动研究纳入教师教学常规检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年度考核与教学实绩考核的同时,又在单独设立学校教科室的基础上,对教科组织机构的设置作出调整,成立了行动研究室、名师工作室、行动研究领导团队、专家指导团队。行动研究室和名师工作室成员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面向全校选拔,负责对教师行动研究工作进行管理、示范、指导。
课堂是行动研究的焦点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矛盾呈现的焦点,自然也是行动研究的焦点。学校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收集问题,建立“问题库”。问题来自个人反思、同事座谈、学生讨论,还有来自家长的反馈。
  “七年级不分上下,八年级两极分化,九年级天上地下。”殷宪国老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到了八年级,“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凸显。
  如何有效遏制“两极分化”?殷老师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研究的课题。经过研究,他找到了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尝试用“四分法”来遏制学生“两极分化”,即通过“异质分组”消除“后三排”现象;通过“分类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作业”,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消;通过“分包育人”,让学困生得到特别关照。
  通过几次教学监测考试,殷老师实施“四分法”后的班级,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平均分等各项指标,较以往都有明显提高。“没想到自己这个‘小行动’解决了教育教学的‘大问题’。”殷老师言谈中带着几分成功的喜悦。
行动研究让教师焕发激情
  通过建“库”、立“线”、合“体”、扩“面”等途径,滕东中学的很多教师在行动研究的道路上,正改变着,收获着,快乐着,幸福着。
  面对一些教育教学新问题,年过半百的俞凌会老师感到困惑,曾萌生提前内退的念头。但是,教师行动研究又让他重新焕发了激情,他研究的“规范作文教学”课题在全校推广,他则被同事们称为“幸福的老俞”。
  一向较真的吴魏老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大,但由于教法陈旧,经常“出力不讨好”,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一度倍感困惑和烦恼。自从开展“研课标、钻教材、磨教法”行动研究后,他不仅改善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融洽了师生关系,还打磨出了多篇优秀教案,被评为“滕州市优秀教案评选先进个人”,并先后荣获山东省和全国物理优质课一等奖。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滕东中学教师行动研究结下累累硕果:有1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3位教师被评为“滕州名师”,6位教师被评为“滕州市明星教师”,8位教师被评为“滕州市教学能手”,15位教师被评为“滕州市骨干教师”,12位教师分获枣庄市、山东省、全国优质课一、二等奖,有9位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