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级培训体系 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魏海政
  “俺是第一批参加村里办的茶叶加工和茶艺表演培训班的,培训合格后就在村里办的这个茶叶加工厂上班,不仅每年能挣一两万元的工资,下班后还能随时照顾老人和孩子,干自家的农活,啥也不耽误。”近日,记者在泰安市岱岳区采访时,天平街道大陡山村村民蒋玉芳告诉记者。
  不仅蒋玉芳一个人如此。自从2010年举办第一期村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以来,大陡山村已依托岱岳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网络,围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民”这一主题,连续3年多次举办村民及党员培训班,培训村民200多人,建起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花卉养殖、乡村旅游等多条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了村民收入。“过去大陡山村几乎是全区最穷的村,家家的劳力都外出打工。”大陡山村支部书记苏庆亮说,“现在老百姓在村里有事干了,收入增加了,基本上没有人外出打工了。”
  泰安市岱岳区近年来立足农业区的实际,依托区职教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积极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构建起了区、乡镇、村三级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重点培养培训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融合发展,引领区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岱岳区教育局局长赵永生介绍,该区粮食、茶叶、蚕茧等种植养殖业基础良好,但大多局限于原料生产和提供,难以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区委、区政府立足“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打造终身教育、构建和谐岱岳”的目标,优化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于2010年投资2.87亿元,将全区3所中职、1所成人中专和1所技工学校整合组建了岱岳区职业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目前,该校已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现代农艺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4个重点专业。
  同时,该区还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依托区职教中心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资源,改造提升全区17个乡镇的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加强建设村一级的村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起了以区职教中心(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以村民校为基础的三级职业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每个乡镇的成人教育中心校都按照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建设,场所、编制等全部独立设置,拥有培训教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档案资料室和数字化学习中心,17所成人教育中心校共有285名专职在编教师,保障了工作有效开展。”岱岳区教育局副局长刘俊芳介绍。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依托区职教中心,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不断加强现代农业和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引进推广1至2项适应本地需要的科技成果,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苏庆亮告诉记者,经过专业培训学习,村民掌握了专业技术,村里不仅建立起了茶厂,不仅加工的茶叶最好的每斤能卖到1800元,还带动了茶艺表演、花卉养殖销售和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已有13家“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抱团发展,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村民校和培训班成了村民们“永久牌”的学习发展阵地。
  祝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孙志刚介绍,当地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土地种庄稼一直收成不好。他们邀请相关专家实地调查后发现,当地的土壤和环境适宜种植茶叶、葡萄。目前该镇已规划建设万亩茶园和葡萄酒庄。该校依托区职教中心设立实用技术中专班,目前已重点培养适应相关产业需要的技术人员30多名。“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学一项技术,增加一份收入,推动农村社区转型发展。”孙志刚说。
  大汶口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道朗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等还积极整合远程教育、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人口学校等各方面教育、培训、文化资源和功能,推倒围墙开门办学,加强乡镇入党积极分子、村两委干部、会计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培训,并免费开设农村“四点半”学校,照顾和辅导放学后家里无人照看的小学生,免费开放图书室和数字化学习中心,赢得了村民的欢迎。“从小孩到老人,村民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目的只有一个:打造农民‘幸福家园’。”道朗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杨荣斌说。
  “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区、乡镇、村三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将其真正建成农村科技推广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劳动力就业指导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实践中心和社区教育活动中心,打造城乡居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赵永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