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里的孩子温暖过冬

本报记者 姜连国 通讯员 张太林 王兆富
  在临朐县五井镇,有一所偏僻的山区小学叫九杰小学。日前在九杰小学采访期间,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建起了教学楼,用上了太阳能取暖,办学条件不比城里学校差。”
  在九杰小学,11岁的学生冯丽敏和其他200多名学生一起享受着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冯丽敏家住大山深处的北铜峪村,距离学校有6公里。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几年来,她都是由奶奶接送上学。
  前几年,学校办学条件差,没有食堂,没有取暖设备。到了冬天,小丽敏一双小手常常冻得又红又肿。中午,她早上带来的饭早就凉了,只好就着咸菜啃凉馍,有时到街上买些烤肠、麻辣串等食品充饥,既不安全,也不卫生。
  如今,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年,学校又建起了食堂,让学生们中午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学校还投资20万元,安装上了太阳能集热板。在寒冷的冬天,冯丽敏和同学们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安心读书了。
  记者走进龙山产业园的樊家庙小学教室,一眼看到教室后面有一排装饰精美的壁画——碳晶电热板。正是这种碳晶板,让学生们彻底告别了寒冬。“以前我们都是在教室里生火炉子,又脏又呛;现在有了碳晶板取暖,既洁净又环保,比生炉子还暖和。”该校一名学生对记者说。
  据临朐县教育局局长王学鹏介绍,九杰小学、樊家庙小学的变化受益于该县实施的“温暖工程”。临朐县位于沂蒙山区,境内多山地和丘陵,村庄和学校相对分散。近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服务半径扩大,山区学生上学远、吃饭难、冬季无法取暖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初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县147所中小学、幼儿园中,还有77所没有达到统一供暖条件;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学校又无法提供就餐服务的农村学生共有8000多名。
  为彻底解决山区学生吃冷饭、喝凉水、冬季无法取暖等问题,今年以来,临朐县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温暖工程”,加强暖气设施改造,加大学校食堂建设,努力改善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和设施水平,让所有山区学生安全温暖过冬。
  在暖气设施改造中,临朐县本着“上级部门投一块、社会各界捐一块、学校自己筹一块、教管办协调解决一块”的原则,通过政府投资、社区投资、社会捐助、学校投入等多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改造取暖设施。一方面,积极检修改造已有的供暖设施;另一方面,为没有统一供暖的学校配备新型环保的取暖设施。
  在实施过程中,各学校因地制宜,形成了多种工作模式。据了解,五井镇五井小学等28所学校采用空调取暖,樊家庙小学、吴兴小学采用碳晶电热板取暖,李户庄小学等3所学校采用太阳能集热板取暖,小关、牛河等44所小学采用暖气取暖,冶源镇傅家李召小学通过供热管网与社区联网的方法让师生享受免费供热。截至目前,临朐县用于暖气改造的资金超过500万元,全县各学校实现了暖气设施全覆盖,彻底告别了小火炉取暖过冬的历史。
  不但要让山区学生享受暖气,还要让他们吃上热乎饭。在临朐县,与“暖气设施改造”同步进行的,是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为解决山区学生的中午就餐问题,今年以来,该县以创建标准化食堂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食堂条件。全县累计投入28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食堂50处,并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改善了山区学校师生的就餐环境。
  据临朐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全县50所山区中小学的标准化食堂全部投入使用,8000多名山区学生彻底告别了中午吃冷饭的历史,每人一天交上三四元,中午就能吃上卫生安全、荤素搭配、一周餐不重样的热饭热菜。
  记者走进冶源镇潘家埠小学食堂,看到厨房里馒头机、蒸车、电蒸锅、切菜机、保洁柜、消毒柜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宽敞的餐厅里,崭新的餐桌凳闪闪发亮,300多名学生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五年级学生尹丽霞告诉记者:“学校食堂的饭菜很好吃,每顿饭有两个热菜、一个小菜,馒头管够,只交3元钱。”
  在采访中,山区村民冯天中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山区的孩子用上了有暖气的教室,学校还建起了食堂,孩子顿顿能吃上热饭热菜,而且换着花样吃,我们当家长的打心眼里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