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铸师魂
发布日期:2013-12-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183次
本报通讯员 王晓华
王玮,男,汉族,天津市人,1945年5月出生。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在河北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工作,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史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世界史博士点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1968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黑龙江一所地方林场的子弟学校教书至今,王玮辗转黑龙江、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先后教过小学、中学,课程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甚至音乐。唯有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站在神圣的大学讲坛上,王玮才感觉如鱼得水,个人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尽情地挥洒。
“爱学生,就要投入感情。没有感情的爱是虚伪的。”王玮教授在总结自己38年的从教经历时这样说。但王玮并不赞同“燃尽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观”。他始终认为,照亮学生而燃尽了自己的教师,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纳自身生长的营养与阳光,使自己更加充实和辉煌;教学相长是一个良性循环。
多年来,王玮教授除担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外,还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从河北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到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先后开设了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史、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等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王玮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学术上的一些比较新颖的思想,就受益于给学生们讲课。”
关于美国独立革命,传统上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历史意义的:一次胜利的民族运动,一次成功的社会革命。有一次在给本科生讲授时,王玮教授突然领悟到,美国的独立还使西半球出现了一个同欧洲君主制体系相抗衡的以共和制为主体的美洲体系,从而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裂变。于是,王玮教授及时把这一认识融入到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这既实现了教学创新,又在国内世界史和美国史研究界独树一帜。就是凭借在教学中不断产生的这些灵感,王玮教授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史观,并主编了新的教材,建立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为了讲授好自己的课程,王玮教授学会了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启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他深知,技术手段的创新不是根本上的创新,只有具备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语言和全新的形象,才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王玮教授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每次授课都穿戴得非常整齐,一丝不苟。他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样的授课教师不仅自己十分自信,而且也能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他说:“我一走进教室,学生就开始鼓掌。”正因为如此,王玮教授的课堂堂爆满,甚至其他一些院系的学生也慕名而来。这和有些课程越上学生越少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玮常常对年轻的同事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良心活儿。我们要有敬业精神,认真上好每一堂课。”2004年夏季的一天,济南突降暴雨。因排洪不畅,山东师范大学北校区一片汪洋。从校本部运送教师上课的班车不得不停在北校区的大门外面。眼看上课的凤凰彩票就要到了,年近六旬的王玮教授二话没说,脱下鞋子,挽起裤腿,第一个走进没膝的雨水中。见此情景,不少师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博古通今,学以致用。“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王玮教授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案,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在不断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小点子”,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每次授课时,王玮教授都要以5分钟的“时事短评”为讲课的前奏。他戏称这是一种“现实关怀”。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几年过去了,王玮教授关于“时事短评”的讲稿累积下来,已经比教案还高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学生的联想力和思维速度锻炼得就像新闻记者一样敏锐。每年考研,学生们考取其他学校后,导师们都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王玮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研究的是人的生活和精神。投入社会,挑战生活,方能领悟社会科学的学术真谛。”
如今,王玮教授已年近古稀,但他仍然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活跃在大学讲台上,继续为自己所钟爱、所痴迷的教育事业奉献着。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