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农村社区教育普惠民生

本报记者 孙荣光 葛桂昌
  冬日上午,莒南县十字路街道温泉社区教育中心3楼的图书阅览室座无虚席,刘少金正拿着一本《汽车美容》仔细翻看着。
  43岁的刘少金是温泉居人,在镇上开了一个汽修门头,老板、技工一肩挑。“店里准备上汽车美容项目,上午来看点书,10点有汽修专家讲课,得早占座……”刘少金说。
  在社区教育中心,除了读书和培训,到实验示范区学习育苗,到文体活动室打乒乓球,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时尚。
  温泉社区教育中心只是莒南县社区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莒南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依托,整合县直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了莒南县社区教育学院,12个乡镇(街道)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242个社区(村、居)全部建起了社区学校(教学站),社区教育机构设点布局达到了100%,把社区教育真正办在了村民的家门口。
办在家门口的大学堂
  莒南县素有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上世纪的“庄户学”和“记工识字班”闻名全国。如今,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既传承了历史又开拓了教育惠民之路。
  2010年以来,莒南县政府单独列编,启动了职成教育师资队伍自主聘任的保障机制,面向全市招考了非师范类8个专业50名优秀毕业生。县社区教育学院落实编制20人;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根据人口规模,按5~10人的标准,配足配齐了专任教师;全县78名具有实践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保证社区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和运转。
  薄福光原来是县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高级讲师,社区教育学院成立后被聘为专职教师。他介绍说:“原先的服务方式是送教下乡,人手少,任务重,服务缺乏针对性,效果不好。现在各村、镇都有了社区教育点,通识内容可以网上同时段授课,小问题可以在线解决,我也有更多的凤凰彩票去现场处理突发问题,效率提高了很多。”
  据记者了解,莒南全县12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均按标准配备了图书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和教学实训基地。社区教育学院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开通了县、乡、村三级“空中网络课堂”,实现了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互通。
  除了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学院还面向全县的行业骨干选聘了533名兼职教师,面向乡土人才招募2480名志愿者组建了13支志愿服务队。三支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常年活动于全县各个社区学校,主动对接现代农业、现代企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送教进厂、送教下乡、送教入户等活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13年12月份,莒南社区教育课程形成了以种养户、农村回乡青年、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外来人员为培训对象的五大模块几百门课程,先后设置专业22个,自编教材56种。采取“学院开单、农民选单、企业订单、政府买单”的方式累计培训从业人员27.5万人次;对农村富余人员、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的培训达7.8万人次;先后举办思想道德、卫生保健、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等各项培训活动达50多万人次。
富民强县的阶梯
    家住石莲子镇西古哨村的李廷平是当地有名的花生种植“状元”。2012年秋天,他种的9亩花生,平均亩产花生米700斤以上。在当年莒南县举办的“花生高产竞赛”上,一举夺得大赛一等奖,拿到了3000元奖金。
    3年前,李廷平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花生种植户。自打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他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听讲座、学技术、看新书。通过不断学习,李廷平自创出了“花生高产控秧技术”,摸索出一套花生科学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的成功路子。
  谈起当年的光辉历史,老李感慨地说:“当年花生米收购价在五块五一斤,一亩地比别人增产200斤,就是增收1000多元,家里的九亩地一下多收入一万元。这些都是科学种植带来的效益啊。”
  同样受益的还有同村的“葡萄大王”李世福,他在培训后率先引进葡萄新品种,葡萄第一年坐果亩产7000斤以上,增收数万元,带动全镇新上葡萄园上万亩。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两个老李都成了社区教育的志愿者。
  石莲子镇社区教育中心主打绿色种植、养殖培训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区域化、规模化特色果蔬业,逐步分片发展果蔬种植4万亩,强化花生种植2万亩,形成了“东边蔬菜西边果,南边烟草北边蚕,中间西瓜炸满天,西南葡萄一串串,东北花生也高产”的规模化种植格局,所生产的“地雷”牌西瓜获临沂市金奖,年亩收入过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结合各乡镇产业特色,按照“一镇一品”的规划,社区教育中心还打造了洙边镇有机茶叶种植、板泉镇条柳编加工、坊前镇石雕石刻等培训品牌。
  仅2012年一年,各社区教育中心就培训文化遗产从业人员1.7万人,实现总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21%;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7万人,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9.3%;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2万人,带动农民3.4万户,实现农业增加值2.6亿元,认证农业品牌10个、省级著名商标5个,在全国打响了莒南的有机绿色品牌。据调查,全县经过社区教育培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人达到1.5万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70多人,走上村委主任、支部书记岗位的有168人,被推选为县级以上劳模、先进人物的40多人。社区教育逐渐成为莒南县经济发展的引擎、富民强县的阶梯。
追求幸福的乐园
  近年来,莒南社区教育中心作为社区文化宣传、村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日趋完善的运作中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东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是大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红色教育基地”。教育中心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优势,将教育学习与文化熏陶相结合,打造了一个以文化传播为特点的社区学习团队。团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家庭文化、影视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去年7月,67岁退休老教师刘兴西自创、自导、自拍的一部反映农村家庭道德风气的电视连续剧《家之风》开机了。剧中演员全部来自农村,既当观众又当“角”。情节虽是虚构但源自农村的真实生活,再加上原汁原味的地方话台词,“土”味十足又颇具教育意义。刘兴西说,前几年,他买了一台DV机,一开始就是随便拍些喜闻乐见的事情,但他并不满足于业余的拍摄,总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用影像的手段表现出来。
  洙边镇是“庄户学”的诞生地,村村都有群众“庄户剧团”,社区教育站也成了剧团排练演出的小剧场,每逢春节、端午、建党、建国等重大节日都有演出。“庄户剧团”火了,社区居民“活”了,富裕起来的农民正在用自身特有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表达方式,丰富着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华灯初上,温泉社区教育中心8000平方米的大型文体广场上人头攒动,载歌载舞。广场被分为了十几个活动区域,有老年人的太极阵,有孩子们的轮滑场,有中青年的排舞区……享受着丰富的文化生活的社区居民,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县教体局局长张振群说,他们按照“面向全民、有教无类、分类分层、按需施教”的理念,将全县群众区分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群体,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服务全县经济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型、技能型农民,真正把社区教育建成了全县群众身边的免费学校、教育培训的超市、终生学习的平台、追求幸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