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姜连国
  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们或动作操作,或开心游戏,或合作探究,或凝神思考,或快乐表达,共同感受数学的奥妙,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是记者日前在济南市文化东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看到的情景。
  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源于该校近两年来施行的“妙趣数学”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游戏活动、感受情境故事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从而对数、量、形产生兴趣,感受“数感”和“形感”的美妙与奇特,使得数学学习充满了乐趣。
打造充满灵性的数学课堂
  记者走进二(7)班教室,看到学生们团团围坐在一起,准备开展“钟表知识大比拼”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钟表的知识呢?”江川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只见他们小手高举,小脸发红,眼睛发亮,充满了兴趣。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完自己知道的钟表知识之后,老师带领他们玩起了“拨一拨、认一认”的游戏。老师拨学生认,学生自拨自认,同学之间你拨我认,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学生们开展“画钟表”活动,用已学的“认识钟面”和“认识时分秒”等知识,创作钟表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凤凰彩票,并写上祝福语,作为礼物送给同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效果十分明显。40分钟的一堂课一转眼就结束了,学生们却意犹未尽。“老师,我向您提个问题。”“老师,有个地方您说得不对。”“我画的凤凰彩票是11:55,因为我喜欢挑战高难度的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上课体会。
  在二(3)班数学课堂上,只见教师张文丽正在带领学生们玩“数学迷宫”闯关游戏。在乐曲声中,学生们运用手中的数字卡片,像变魔术一样不时摆出不同的两位数,选择其中的两个数进行求和演算。整堂课上,学生们在做、在玩,在想、在讲,学得积极主动、兴趣十足。
  二(8)班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们正在自编自演数学故事。“小松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洗苹果招待他们,并让小松从柜子里拿出果盘盛放苹果。小松问妈妈:‘妈妈,我要拿几个果盘呀?’妈妈笑着说:‘一个盘子放3个正好,咱家来了5位客人,我给他们每人洗了两个苹果。’小松为难了:‘我要好好想一想,大家能帮我吗?’”听完故事后,学生们立刻展开小组讨论,并借助学具摆一摆、试一试,用刚学到的乘法口诀进行运算。不一会儿,学生们找出了正确的答案。“一个数学故事,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神奇、丰富与内涵、文化和底蕴。”上课的老师焦艳说。
  在文化东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记者发现,这里没有枯燥的练习,没有机械的训练,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几乎每节课的学习都是在游戏、实践、故事、欣赏等活动中进行的,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让数学课堂实现“回归”
  “要让数学课堂真正实现向儿童需求的回归,让儿童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美妙与奇特,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文化东路小学校长王静这样阐述她的教改理念。
  王静已教过20多年小学数学。她在研究中发现,尽管数学是学校和家长都很重视的科目,但是不少学生并不喜欢数学,而这除了跟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有关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过于单调,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有趣也是原因之一。“学生大多只能从课本、习题、试卷上来认识数学,数学在他们心目中大概就是公式、概念、做题和考试,因此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直关注国际数学教育发展动向的王静看到,在发达国家,数学教育已不再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目标,而开始越来越重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过程目标,越来越重视数学游戏和活动。王静决定带领一线数学教师尝试通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来改变当前过于机械枯燥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
  从2012年夏季开始,王静带领她的数学团队探索低年级数学课程改革之路。他们根据学生发展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现有的低年级数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调整、整合,开发出了《妙趣数学》教材,形成了以活动为核心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知识体系,并在2012年秋季起在学校一年级中开始实施这项改革。
  “每门学科都有最佳学习期,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语言和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6周岁年龄段的儿童,语言模仿能力强,但对数的认知和计算刚刚启蒙,对数的学习往往是与情境结合在一起的。”王静说,“‘妙趣数学’教学就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革单调的教学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检验,这种数学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达到了理想的水平。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
  传统的数学课堂,靠的是教师的讲授技能和“灌输”水平,学生很多时候靠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延伸和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而文化东路小学的“妙趣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掌握得更牢固。
  在“认识长度”数学课上,学生们纷纷来到校园里开展测量活动。他们分别用米尺、软尺测量大树的周长、跑道的宽度、教学楼的长度、伙伴的身高、跳远的成绩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而且掌握了如何测量更准确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3个人伸开手臂正好把大树抱住,把我们3个人的臂长加起来就知道大树的粗了。”在测量大树活动中,3名学生手拉着手合抱大树,兴奋地说着他们的新发现。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焦艳说:“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加减运算题,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感到很枯燥,对数学没有兴趣。现在我们布置制作、测量、购物、编数学故事等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质量自然提高了。”
    在学校数学情境教室里,二年级(2)班的学生们正在开展“开心小镇”活动。学生们在摆满了手工作品的超市里快活地进行交易:“客服人员”热情地招待“顾客”,“顾客”们认真地挑选商品并与“售货员”讨价还价,“收银员”忙着收款、找零钱,“统计员”统计所购商品的数量、花费和剩余的钱款;“银行”柜台上,“银行职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存款、取款业务……活动结束,一个“小会计”向记者展示了他完成的任务卡,只见上面算式、进出明细账、余额等清晰明了,工整有序。“这样学习太有趣了,以后我还想来‘开心小镇’学习。”一名学生意犹未尽地对老师说。
   “这次‘开心小镇’之旅活动,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融合起来,从课下对购物、存款的观察,认识人民币和找零钱,到角色准备与演练,再到课堂的现场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人民币的认识’知识点的掌握,他们还了解了购物、存款、统计等多方面的生活知识,这些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上课老师李泳锦说。
  “真正让数学联系生活现实,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环境,让枯燥数学和现实生活融合,会让学生获得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更直接地实现轻松有趣的数学学习。”王静说,这种课堂的开放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兴趣
  王静和老师们经过科学测试和分析发现,经过一年半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有了可持续性。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焦艳说:“学生的变化很大,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经常提出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越来越感到知识的不足,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改的需要。”
  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我最喜欢学数学了,课堂上活动丰富有趣,课下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编故事,还可以画画、做手工。有时候,老师还会让我们去超市里学习数学呢。”说起喜欢数学的原因,二年级(2)班学生王嘉慧这样告诉记者。
  教改之初,有些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做题少、活动多,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就经常给校长、老师打电话,表达他们的担忧。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进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家长也从怀疑、担心变成了欣喜、支持。二年级(2)班学生黄一诺的妈妈说:“以前,孩子不喜欢数学。现在的教学改革让孩子学得很有趣,在课堂上就能掌握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孩子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总是盼着上数学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