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邹爱武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孩子到条件这样好的幼儿园学习。孩子在这里吃得好、玩得好,老师教得也好,我们打心眼里满意。”近日,在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中心幼儿园大门口,前来接孙子的赵庄村村民李新华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幼儿园的满意。
  牡丹区把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民生优先”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入园难”
 去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沙土镇中心幼儿园显得高档大气:宽敞、整洁的广场,别具一格的建筑,塑胶活动场标准规范,各种运动器械一应俱全。这是一座完全按照省级中心幼儿园标准建造,前不久刚刚通过省级中心幼儿园认定的幼儿园。
  像这样高标准的幼儿园牡丹区每个乡镇都有。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牡丹区2011年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幼儿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区3年共新建幼儿园88所,改扩建幼儿园113所,初步形成了以实验园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以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170所,在园幼儿3万余名,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数2.2万余名,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90%提升到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也由62%提高到75%。这些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入园需求。高水平的设施、规范化的管理、低收费的政策,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发展“红利”。
“提升工程”力促教育均衡
 记者在牡丹区实验小学的建设工地上看到,计划投资1600万元的综合楼已建设到第三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标准运动场也正在紧张施工中。这是牡丹区去年城区学校重点改造项目之一。
 为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牡丹区于2009年启动了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城区学校建设等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城乡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2009年实施校安工程以来,牡丹区累计投入资金3.52亿元,完成校舍改造96万平方米;用于城区学校建设的资金达3.1亿元,完成区实验中学、北苑小学、牡丹小学、南关小学、二十一中、二十二中等29个城区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1.8万个。牡丹区还于2008年在全市率先实施“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为200多所农村中小学购置安装空调近5000台。2011年启动“班班通”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设多媒体教室719座。目前,全区中小学全部实现“校校通”,实现“班班通”的学校83所。通过实施“仪器更新工程”和“图书配备工程”,全区中小学按国家标准完成仪器更新任务,投入近3000万元加强了各中小学图书、音体美器材的配备。
  如果说学校建设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那么,“托管式”管理模式则是一把破解“择校”难题的金钥匙,满足了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自2007年起牡丹区建立城区强弱学校“托管式”管理模式,实行大学区制,让基础比较好的二十一中和二十二中分别就近托管城区几所薄弱学校,在城区形成了东西南北“四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托管之后,强、弱校之间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完全融为一体。这样没有了强校和弱校之分,择校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普惠让阳光更温暖
 “从高一开始,学校就免除了我的学费、学杂费和住宿费,我还享受三等国家助学金。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回报国家和社会。”面对记者,菏泽二中高三学生王淞对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充满了感激。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牡丹区在全市最早成立了学生资助的专门机构——学生资助中心,各学校也相应成立学生资助办公室,确保让应该受到资助的学生及时得到救助。据统计,自2007年秋季以来,该区共实施各种形式的资助6万余人次,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2008年,牡丹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慈善分会,积极募集善款,及时救助贫困师生。去年以来,机关干部和基层学校通过“慈心一日捐”和“爱心一元捐”共募集资金40余万元,及时救助贫困生800余名。
  牡丹区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区,目前该区留守儿童数量达3万多名。为抓好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牡丹区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用来收集留守儿童学习、日常行为、情感等表现及发展过程中的评价等内容,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乡镇成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儿童选配优秀教师、班干部、优秀学生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募集资金,用于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关爱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