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育人 巧心育粮

本报通讯员 翟荣惠
    作为全国知名的小麦专家,他做了28年教育工作。在28年里,他用心灵诠释教师内涵,以深情履行育人的职责。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会为他在课堂上展现的魅力而折服。他的课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简练,PPT做得尤其漂亮。与他接触过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佩服他做事情的认真、严谨和细致。他就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师德标兵王振林。
学生成才是心中最盼
    28年来,无论行政职务如何变化,工作多么繁忙,王振林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奋斗在“国家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一线。课堂上,他把理论、技术、产业需求、学科进展融为一体,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科学探索兴趣。他那清晰的逻辑分析、流畅的课堂节奏、生动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深深陶醉。他为农学院年轻教师上公开观摩课,广受好评。他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挤凤凰彩票跟他们聊天、座谈,帮助莘莘学子解除思想迷惑,树立专业信念,明晰成才路径。
  从1997担任博士生导师起,王振林指导过36名硕士生、21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中有7人被所在单位作为优秀人才引进,1人当选为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人成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3位博士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项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学生,大多数都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王振林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严格而非严厉。他重在激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而非整天要学生加班、催数据。他提出研究方向,学生如果有自己的思路和打算,会跟导师讨论。每次学生汇报工作、谈打算,王振林都会记在本子上。过一段凤凰彩票,师生再谈话,再看研究进程。在导师的指点和引导下,学生们不只是完成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还读了许多书,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生产急需是科研方向
   近年来,如何实现粮食的高效高产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王振林努力研究的方向。
  王振林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发展计划(粮食高产高效)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的方向都是粮食高产高效。
  王振林认为,能申请到这么多的课题,与自己一直在生产一线,与自己在行业内与众多专家交流有密切的关系。他是个严谨、细致而用心的人,看问题善于从大处着眼,用数据说话。
    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总结,王振林创建了小麦高产高效的理想栽培模式。按此栽培模式,在我省多个科研基地,王振林课题组实现小麦亩产700公斤以上的高产目标;同时,肥水效率提高,节水50毫米,每亩节约纯氮2公斤。
科技传播是责任所在
    王振林经常说,农业大学的教授不但在校园内、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而且要走向社会、走入农村、走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推广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增产增收的生产力。作为山东省小麦顾问团副团长、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山东项目区首席专家、农业部黄淮海粮食轮作均衡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和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在小麦生产的关键阶段、关键时刻,王振林总是出现在生产第一线。
  2009年冬春干旱严峻,2010年冬春寒旱交叠。每一次天气出现异常时,王振林总是出现在麦田里,站在农民身边。2013年4月,山东多地突然出现降温降雪天气,突然袭击了正值拔节孕穗期的小麦。4月20日清晨,王振林就和有关专家赶赴受灾最严重的滨州市和德州市,查看灾情。他一下车就测温度、看墒情,并与当地领导、技术人员、农民群众商量补救措施。4月24日一早,他又一次奔赴小麦基地。
  王振林喜欢往麦田里跑,喜欢与基层技术员、农民在一起交流。他说:“只有常下地,才能了解农业生产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搞研究也才更有针对性。农业专家往麦田跑,就像医生诊治病人判断病情需要‘望闻问切’一样。只有亲身实践了,课题方向才能对路,研究内容才能切合实际,分析判断才能准确,研究结果才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