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化茧成蝶”

本报记者 范宗武 孙荣光
  最近,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王玲玲有点忙,每逢没课,都要到南校区实验楼A楼去上班。她所在创业团队项目“大益爱心茶室”成为第一批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公司,免租免税。
  2014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正式揭牌启用。该校创业联盟的76个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基地,36个创业实践项目已经孵化成功,“破茧而出”。
“零成本”促使学生敢创业
  组建“大学生创业联盟”、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营销与咨询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山东农大在一年内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所办的3件大事。
  近几年来,“农”字口的就业难题引发了山东农大的创业热潮。据粗略统计,山东农大2013年在校生共3.3万人,创新创业团队260余个,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达30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近10%。创院最早的林学院,按照专业分别组建了7个创业团队,参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超过学院总人数的50%。
  为优化资源配置,山东农大于2013年6月成立了山东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创业联盟,对同类资源实施共享,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保持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在组建学校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同时,山东农大又着手筹建“营销中心”。仅仅过了3个月,“圆梦驿站”大学生创业联盟营销与咨询中心就在学生宿舍区的黄金地段正式启用。园艺工程学院茗风创业中心研发的农大学子系列茶、动物科技学院蝴蝶工作室制作的蝴蝶标本工艺品、生命科学学院百奥公司用大米培养基培养获得的泰山虫草……各创业团队生产的150余种产品摆上了货架。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营销与咨询中心,不仅为我们提供完善的实践平台,更体现出学校对创业团队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激励我们坚定创业梦想和信心。”校园文化产业创业团队成员刘涛宁在谈及成立“营销中心”时感慨地对记者说。
   “学校创新创业团队的产品在营销中心销售,学校不收租金,赚了钱归创业团队所有,作为以后毕业创业资金。”山东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3月初正式启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更是让创业团队如虎添翼。5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让创业团队“零成本”就拥有了自己的“厂房”。
  园艺工程学院的“茗风茶业创业中心”作为最早入驻孵化基地的创业团队,在全国也已小有名气。该团队研制的“泰山春早茶”,年销售额30余万元,并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团队创始人张守权注册成立泰安市吃茶去茶业有限公司,研发了“泰山红茶”、“谦玉”等8款系列泰山茶产品,创业第一年销售收入140余万元,已累计带动就业16人。
  据了解,目前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已有76个项目。孵化项目包括文化传媒、水培花卉种植、种子画艺术品制作、动物标本制作、茶叶新品种研发、有机农产品培育研发等。基地重点培植、市场前景良好的36个创业实践项目已成功孵化,有近100名创业团队负责人或成员在校期间或毕业离校时注册成立公司。
  山东农大学工处处长卢国强说,学校设立了年度400多万元的创业创新专项经费,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学科专业创业。大学生营销中心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启用,使创业产品设计、研发、孵化、生产、销售等环节集为一体,形成了创业实践的完整平台,为学生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指导服务,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多举措”引导学生会创业
  立足专业驱动学生创业是山东农大的传统。第十三届五四奖章获得者、2004级校友谢思惠大学期间参与了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省级科研课题,主持市级科研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连续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创了学校本科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的先河。今天的山东农大校园里,谢思惠“放弃保研、回乡创业”的事迹仍被人津津乐道。
  “能够师从孙仲序教授才是我的幸运。他不仅是我的专业导师,还是我的创业启蒙导师。”谢思慧不止一次地提到。
  如孙仲序般的教授在山东农大不可胜数。在植保学院,跟从刘玉升教授一起开展昆虫资源利用科研和产业开发的学生有30多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相关创业项目。10多年来,他一直让学生试着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管理项目,自负盈亏,早已把自己的科研基地当成了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
  刘玉升说:“我并不主张每个学生都去自主创业,但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产、走向市场,让他们真正在研究中开阔眼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除去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占地1500余亩的科技创新园、317个校外实习基地也都成了学校开展创业实践的平台。
  2010年初,林学院就硬生生从综合实验楼挤出300平方米房间作为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先后投入20余万元,为进驻基地的创业团队提供必需的软硬件设施,启动创新创业项目。现在,该院园林景观设计、3D工作室、花艺工作室、绿源组培等7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团队均在此工作,闻名遐迩的“新丝路”蚕丝被和桑叶茶都产自这里。
  随着创业个人和团队的不断涌现,学校也将创业教育顺势从“第二课堂”慢慢引入“第一课堂”,实施“按大类培养,二次选择专业”制度,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
   山东农大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所聘任的96名专业创业指导教师中,有55人具有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4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校还为学生“量身定做”并自主编写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之路》和《赢在未来——大学生创业务实与策略》等教材。
   创新性项目一直是山东农大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2011年以来,该校共实施国家级创新性试验计划立项90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25项,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231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1500余项,累计支持资金750余万元,近2万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研究实践。
   学校每年通过举办100余场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鼓励优秀创业团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齐鲁软件大赛等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代练,提高创新创业水平。迄今为止,全校已有185个集体、91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受到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表彰,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300余项。
“好榜样”激励学生想创业
   山东农大1977级校友赵焱上世纪80年代初创业成立了绿霸化学品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2.38亿元,年销售额8亿多元,带动了2000多人就业创业,2013年还向母校捐赠了600万元的股份支持学校发展。
   2009年毕业的丛芙蓉回家创业,建立了主营观光休闲旅游、绿色蔬菜、农畜产品养殖的威海博豪农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500万元,并主动提出把公司作为母校的实习创业基地。
   ……
   泰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袁久亮说,近年来,泰安共有1220名大学生成功创业,带动2.5万人实现就业。在创业人员中,山东农大毕业生占比很大。
   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创业成功的好榜样激励着山东农大的学子走在学会创业的路上,收获着成功体验的喜悦。
   信息学院2011年创建的大学生启航科技开发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承接校内外项目100多项。先后有98名学生在这个团队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13年山东省农林水类就业市场上,启航公司的几名骨干同学投递简历后,当天中午,便有上海、北京的IT企业通知他们参加面试,并很快与他们签约。启航公司负责人张兆冰同学对记者说:“学校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点燃了我们的创业激情,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3月初举办的山东省2014年农林水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由创业校友创办的公司格外吸引求职毕业生的关注,他们的招聘展位前聚集了大批求职学子。据统计,参加就业市场的校友创办的公司达到50余家,提供需求岗位1660个,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凸显。
   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茗风茶叶创业中心,园艺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苑磊告诉记者:“在创业团队,我学会了合作;在创业联盟,我学会了竞争。创业实践的过程就是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我打算下学期选茶学专业,大四毕业也去创业,像谢思惠一样!”
   临近毕业季,化蝶工作室的队员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说:“我们制作的以山东农大校园为背景的蝴蝶标本工艺品最近在‘圆梦驿站’卖火了,毕业班的学长都喜欢它的寓意——山东农大学子破茧成蝶,飞越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