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推进的“临沭样本”
发布日期:2014-04-1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082次
本报记者 胡怀旭 通讯员 瑞杰 文杰
云平台的运用让临沭县第一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张娜改变了手工制作教具、手写教案的习惯。现在,她轻点鼠标就能从联网的平台上获取到不同老师的教案和各类数字教学具,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们学习充满了乐趣,笑声多起来。而位于乡镇的石门中学七年级10班借助同步课堂系统上历史课,为学生们上课的是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一所学校的老师。这是临沭县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推进带来的新气象。
2012年9月,临沭县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在全国率先打造县级教育“云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今年3月28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到临沭调研,对该县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认为这项工作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深度融合,支撑了人才培养,服务了教育教学,达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节约成本、降低消耗的目的,为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教育新平台是这样建成的
2012年初临沭县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县教育城域网自从2004年建设以来,在技术设备、网络速度、安全防范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满足教育云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教师、学生云空间的应用,急需对网络中心主要设备、服务器、学校交换机等进行升级改造。另外,该县60%的教师机、学生机是2003年或2004年购置的,已经超过使用周期,速度慢、维护成本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全县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以及师生机更新、完成“班班通”等工程建设需要资金近2000万元。
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步伐,临沭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镇街、学校年终综合督导评估。2013年初,该县制定了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云平台应用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发展瓶颈。在学校每年教育公用经费中列支5%~10%的专项经费作为学校电教费用,拿出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教育云平台建设。
临沭县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目标,按照“方便用,用得起”的思路,坚持“先行先试、边建边用”,近5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实现。全县已搭建44个教育云平台,6万名师生实名注册了网络学习空间;更新配备了527套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对114所学校的校园网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师生使用云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建成智能录播教室33口,依托录播教室建立了教育视频会议系统,把中心小学的优质课堂实录实时传送到农村小学的课堂,使广大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受益。
“自从‘世界大学城’空间走进课堂,我感觉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增,我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有事没事,我们都愿意漫游在‘世界大学城’。”青云中心中学教师刘国艳说。
“小键盘敲出大空间。”教师的云空间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设置,到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试题汇编等固定栏目一应俱全。各班班主任、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讲解,指导各班学生建好栏目齐全、内容充实、有益学习的云空间。截至目前,全县师生通过个人学习空间发布教学视频24万多个,发表教学资源和文章277万余篇,视频浏览数达608万次,文章浏览数5331万次。
“空中课堂”拉长名师手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共享化,是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目标和追求。临沭县把“三通工程”建设与培训学习、网络教研、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提高应用水平,抢占教育信息化发展制高点。为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借助全县18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以教育云空间为平台,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实现了农村学校学生和县城学校学生聆听同一位老师的同一堂课,完成同样的学业水平测试。县第二初级中学投入40多万元建成了D2000嵌入式录播室;石门中学
投资70多万元对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新上了32套现代化的交互式电子触摸屏。现化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掀开了两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崭新的一页。D2000嵌入式录播室投入使用后,县第二初级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录播室内上课的同时,可以通过录播系统在网络上同步发布授课内容,使远在30多公里外的农村偏远中学也能通过网络接收到第二初级中学的优质课视频直播。
围绕课堂这一主阵地,结合“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临沭县确立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依托城乡共同体,通过云空间、云平台开展了“空中课堂”、“空中教研”等活动,实现了城乡共同体联合教研。组织开展了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论坛、优质课评选等活动,探索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各学校则创新教研形式,利用空间互动平台开展信息化网络教研,为教师互动交流、教学研讨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云空间让教学的“主战场”内容更丰富,稀缺课程不再稀缺。城乡师生共享网上名师示范课实录、校际联研现场会实录等资源,真正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一对多”、“一拖多”捆绑式发展,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和均衡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
“现在我们上课轻松多了!”古翠翠老师说,“自从有了云空间,教室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空间里的课程资源直接用到课堂上,每节课都可以用课件形象生动地为学生上课,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起来容易多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来自该县偏僻乡镇石门镇中学的王广振老师说:“空中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名师的辅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对我们教师也有很大帮助,备课中的难题,上网一查就清楚了。”
目前,临沭县中小学多媒体“班班通”应用学科覆盖率已达100%,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投影系统、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热情高涨,蔚然成风。
优质管理资源全面释放
如何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适合临沭教育信息化实际需求的可行路子?这是临沭县教育管理部门一直思考的问题。
去年以来,临沭县相继开展了全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和“十百千”课堂教学录像活动。全县各学校利用网络空间深入开展寒假网络社会实践、云空间应用优秀班级评选、校长论坛、网上研修和科研共同体等网络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借助网络课程,开展空间作文评选、“网络绘画作品展”、“网络数理化擂台赛”等网络学习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利用空间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2013年11月,全省教科研工作暨空间作文现场会在临沭召开,专家们对临沭依托“网络空间人人通”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做法给予积极评价。
“e”线牵万家,平台育人花更美。云空间不仅成了教师们教育教学的“隐形翅膀”,也成了师生及家校互动的新平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及时把优秀教育资源、校园动态等资源上传更新,方便家长了解学校管理信息、教师教学情况、孩子在校表现,并与班主任老师交流。一位刘姓学生家长说:“网络世界真奇妙。孩子在校表现好不好,家长只要上线啥事都知晓,不用家校之间来回跑。师生、家长都减负,这样的办法都叫好!”
“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云空间无疑是一个捷径,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机会公平、起点公平。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这样评价临沭县教育信息化工作。
临沭县教体局局长陆永春认为,加强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云平台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而且有助于减少传统管理中人、财、物及凤凰彩票的浪费,提升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
依据《临沭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该县将建成100所数字化校园,112所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所有平台空间互联互通共享。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