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元”督导 做好督学“文章”

本报记者 陈慧 通讯员 张国栋
  4月8日上午,随着第二节下课铃声响起,宁阳县兼职督学李继臣和任课教师一起走出了宁阳十中初二(3)班教室。
  这是他本学期在该校听的第21节课。
  李继臣是一名县教育局机关干部。宁阳十中是他这个兼职督学的责任学校。他担负着多项职责,角色要不断在“钦差”、“助手”、“专家”间转换。
  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作用,自2013年初开始,宁阳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全县范围选聘了7名专职督学和55名兼职督学,按照学段及每位督学的业务特长,将专兼职督学分配到全县6个督学责任区,构建起了“导”、“助”、“督”、“评”多元督导服务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无缝管理,纵到边、横到底的常态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模式。
“导”动作前置
  各专兼职督学将督导动作前置,变事后问责为源头疏通,直面学校发展全局的各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学校找准特色“定位”,引导学校找准发展“坐标”,不断延伸为校办事的触角,出点子、理思路、办实事,成了学校发展的智囊团和助动器。学校发展规划一定有督学们的参与;学校发展中遇到困惑,校长们都愿意找督学们商讨解决办法。
  记者在宁阳县磁窑镇实验小学看到,督学们随机推门听课,细致查看备课,认真组织问卷,客观进行量化,实事求是反馈,准确进行引领。这种通过“参与式”互动、“零距离”接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的指导,一举解决了以往督导督而不导、督而不实的问题。
  在宁阳,督学们成了政府督教的“第三只眼”,不仅发现问题,更解决问题。全县出现了学校盼督学、老百姓信督学的局面。
“助”显服务
  “实际上,我们督学到责任学校开展工作,更多的体现是服务,凸显一个‘助’字。”专职督学樊勇告诉记者。
  督学们一方面积极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校牵线搭桥办实事。宁阳二十一中校长宁廷丁告诉记者,督学成了他们驻局机关的“办事员”,仅学校综合楼建设这项工作,因为有了责任督学的协调,审批过程就少走了弯路。
  在宁阳县,专兼职督学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在学校辖区内是家喻户晓的。广大督学们通过不厌其烦地为社会和家庭释疑解惑,筑起了稳固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体,齐心协力助推学校发展。
“督”注重体验
  磁窑镇教办主任、责任督学赵宏伟“晒”起了新学期计划进度表:从本学期开始,学生每天在校上什么课、开展哪些德育活动,督学们都可以随机查验,督促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超长课时、校内补课等违规现象。
  在责任区公示墙上,挂着各督学的职责牌:“每周进行一次推门听课;每周进行一次师德师风、校风校纪暗访;每月对一所学校进行综合督导评价;每季度发布一次规范办学行为突出问题督查整改情况通报;每年开展一次教育社会满意度测评……”
  县教育局组织县、镇两级责任督学开展“一校一期督导”和“一人一份调研”活动,通过“当一天校长”、“当一天教师”、“当一天家长”、“当一天学生”角色换位体验活动,在常态下摸实情、求实效,以“身入+心入”的方式服务一线,搭建起与师生群众零距离接触“一站式”快捷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学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评”展示成绩
  责任区督学的职责中有这样的规定:定期向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报告本责任区情况并及时提交书面督导报告;对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及时发现、总结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报告,以便推广。
  不难看出,县政府对督学行为要求不仅局限于指导、服务等方面,还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督学们只有设身处地、扎实地开展工作,才能写出客观实际的督导报告,才能提出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发展建议及管理经验。
  “评”一方面是对学校发展变化的总结,同时也是对督学自身工作的反映。“督学们到责任学校开展工作,其实是有压力的。”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杨森说,“我们对工作积极,业绩突出的督学给予表彰;对不能忠于职守,敷衍塞责的督学要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