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决定行动 真抓才出成效

本报记者 范宗武 李恩建 雷明贵
  临沂市兰山区集中财力,3年投入亿元资金,集中解决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问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今年4月,记者在兰山区采访,亲身感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展现出来的现代教育的魅力。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学到小学,从区直学校到村居完小,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加上完善的云平台架构,信息化正在给兰山区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手段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形成。然而,记者感受更深的,是各级领导、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心。
集中配备乐坏了校长
  2011年11月30日,兰山区教体局在北城小学召开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议程进行到局长讲话时,局长冯学敏的一个表态引来全场与会人员特别是校长的一致叫好。表态内容很明确,就是要集3年财力,集中解决信息化设备配备问题,尽快提高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2013年6月16日,“许诺”终于变成现实。通过公开招标,兰山区对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进行集中采购,中标金额96862900元。建设过程中,由于建校扩班等因素,又追加了部分班级多媒体、微机室配备,最终投资额超过1亿元。
  集中配备硬件部分包括教体局数据中心、全区中小学及职业中专3000多个班级的所有多媒体(包括部分功能室多媒体)、学生微机室、智能教室、录播教室以及云端设备;软件部分为涵盖全区的拥有5年服务的教育云平台。从总体看,这次配备,最主要的是集中解决了全区所有学校的班级多媒体配备,标准是按目前较为先进的触摸一体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备的。村级小学一次性配齐,打造出了和区直学校同样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在村小,看着老师们熟练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记者感到兰山区已经站在了教育现代化的前沿。
  对于信息化建设软件的投入,兰山区体现出了更大的气魄。据兰山区教体局分管副局长孟令香介绍,兰山区建设的教育云平台是一个构建在云计算基础上的信息化云服务系统,是搭载在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区域教育云”,上面统一存储着各类教学资源及教学应用管理软件,区内各学校都可以通过教育城域网获取相关内容。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区教体局、学校管理层、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家长用户等5类用户。主要模块有区域信息发布平台、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区域远程网络协同平台、区域视频点播平台、区域教师进修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区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及学校空间系统、班级空间系统、教师一站式办公空间、学生一站式学习空间、家长空间、校长空间、系统后台管理、教育资源等。同时,建设公司还承诺,5年服务期内,公司所有新开发的软件,兰山区均有使用权。兰山区对自己特别需要的软件也可以采购并入此云平台使用。
  如果说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解决的是“车”的问题,那么二期工程教育城域网提升改造,解决的就是“路”的问题。2014年1月16日,兰山区教育城域网提升改造工程再次在济南开标,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同时成为中标公司,主干网络由原先互联网加VPN设备变成了光纤直连,提高了网络带宽,优先保证了内网的访问。“车好”,“路更好”。兰山区教育城域网基本保证了一路畅通。在临沂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官爱芬告诉记者:“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太大了,我们很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变化!”
决定了的事肯定会干到底
  从2011年11月决定进行信息化设备集中配备,到2013年6月招标项目得以落实,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历经19个多月。凤凰彩票虽然漫长,工作却没有停止。拿冯学敏的话说,就是决定了的事肯定会干到底,并且还得保质保量地干好。
  具体实施这项工作的是局电教仪器站。如何落实,是对仪器站同志执行能力的考验。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积极寻找机会和局领导参加有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会议、活动,通过现场体验增加对信息化的感性认识,先后到华东师范大学、烟台、四川绵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研发基地华师京城公司等地考察学习;到烟台、成都、深圳等地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设备博览会。他们还请中国教育装备中心首席专家、美国思科公司教育信息化软件研发专家、华师京城公司信息化硬件研发专家、山东省教育装备专家到区内各学校实地调研“会诊”。
  一轮学习论证下来,局长、分管局长都成了“专家”,连区里的领导也在教体局领导的多次汇报中深深感受了信息化的魅力。2012年5月,兰山区教体局历时一个多月,对全区所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获得了翔实的一手资料。一系列细致、慎重、全面的调研、论证、学习、借鉴等活动,让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等进一步清晰起来。
  2012年6月,省教育厅将兰山区列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3个试点区县之一,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水到渠成。2012年9月,兰山区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批准了区教体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随后,区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教体局、监察局、政府办公室、法制办、财政局、科技局、审计局等单位相关领导为组员的兰山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区长李玉华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作出具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各部门通力协作,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集中配备工程由此进入实施阶段。
上亿元资金从哪里来
  实施信息化设备集中配备,当然要考虑资金来源。兰山区中小学电教两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电教教材费)已于2010年开始集中使用。2011年,区教体局又联合区财政局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了电教两费的使用。兰山区有17万中小学生,电教两费每年大约有1000万元专项资金。仅靠这区区100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启动不起来的。区教体局领导又想到了教育费附加。至于教育费附加,兰山区仅区直一块就有1.6亿元,如果加上镇街部分,全区教育费附加每年超过2亿元。兰山区教体局的思路是:电教两费加上教育费附加的10%,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3年集中起来,就够一个亿。有这些资金作基础,实施信息化设备集中配备不成问题。
  本来只有1000万元的“米”,最终却做出了上亿元的“饭”。兰山区教体局把工作思路汇报给区委、区政府,得到主要领导的充分认可。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出于打造典型、创建样板考虑,省教育厅教育装备处出面协调企业赞助,中标公司在项目中以2000万元现金方式进行赞助。同时,双方也就硬件设备采购资金达成了按5∶3∶2比例3年支付的协议。
  集中配备,兰山区主要解决的是多媒体和软件平台,至于师生电脑则由学校自己解决。所以,在集中配备的同时,兰山区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每年还要投入1000余万元。由于责任明确,各学校通过自筹经费或者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使师生电脑配备率很快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用信息化撬动均衡化
  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集中配备工程配备的两套高清录播教室,有一套就配给了处在兰山区最西部的义堂镇中学。有了这么好的设备,义堂中学开始下大力气推进教育信息化手段在教研教学中的应用。为了鼓励教师走进录播教室,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规定,凡学校认可的通过录播教室录制的课堂教学,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学校给予劳动报酬。学校的鼓励,推动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因为看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兰山区将录播教室建设列入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届时,区直学校、镇街中学和中心小学都将建起自己的高清录播教室。
  信息化建设让各学校鼓足了发展的干劲,也寻找着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临沂十一中已经着手翻转课堂的实验,为“人人通”做着明白无误的诠释;村居小学洗砚池小学,以村小的身份承担着临沂市教育局“快乐园丁数字课本”的使用试点,传递出的是对一些名校的挑战;通过云端设备实现的两地课堂,使城乡之间的课堂交流易如反掌;区教研室教研员与农村教师实时网上教研,教师培训不再按部就班。这正是兰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者们最初的设想和心愿:打破区域界限,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
  为了让信息化真正撬动均衡化,兰山区对农村学校的信息化配备一视同仁,对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一视同仁,对农村学校的技术指导更加用心。去年暑假,兰山区教体局先后对全区所有学校校长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把学校信息技术人员派到上海进行封闭式培训,之后又请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所有教师从被督促使用,到主动使用,再到真正离不开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兰山区已经跨过了新技术手段的生涩演练阶段。信息化设备在教师手中流畅、生动的展示,也标志着城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又处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