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身边的“智慧学堂”

本报通讯员 雷志华 王艳芳 记者 管恩武
  “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吗?”
  “你知道家庭沟通、邻里沟通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吗?”
  “以前,我对家人的情绪关注得比较少,也不太在意生活上的一些细节问题,相信以后会好些。”
  ……
  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朝阳社区群众活动室里,区教育局社区教育志愿者、塔山小学教师孙琳娜正在为居民们做“家庭邻里间有效沟通”心理健康讲座。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老师的课堂既严谨又不失幽默,充满了欢声笑语。
  环翠区位于威海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碧海蓝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赠礼。作为全国教育现代化示范区,该区青年中每5人就有1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职工中每3名就有1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和诸多高速行进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一样,环翠区也面临着社会阶层日益复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市民学习诉求渐趋多元等挑战。有鉴于此,环翠区以提升群众幸福感、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全域城市化为导向,积极探索鲜活实用的社区教育路径,以此构建人人乐学、学有所成的学习型社会。
  环翠区教育局依托自身优质教育资源,担当起了社区教育的“主力军”重任。他们以“智慧学堂”为载体,开办社区学校和社区夜校,开设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摄影、舞蹈、合唱、绘画、太极拳等系列特色课程。全区418名教师志愿者深入社区,为居民送去优质的教育服务。
公益菜单,私人订制
  “以前,我一直想学太极拳,但是没有人教。现在长征小学老师利用夜校来给我们讲课,真是太好了!”一说到这,胜利社区的刘大姨难掩喜悦之情。伴随着乐曲声,居民们的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
  和记者一起欣赏太极拳的时候,环翠区教育局社区教育科谷梅卿科长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抓住居民的心,知道大家的兴趣点在哪里。否则,很难收到什么实际效果。”确实如此,社区教育要想获得大的发展跨越,首先应解决的一个“瓶颈”就是课程建设问题,这是整个棋局上的关键棋子。一子得当,满盘皆活。该局秉持“社区活动即课程”理念,为广大居民提供全方位、开放式、持续性的教育空间,进一步凸显了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
  其一,问需于民。社区教育科每年都会定期做社区居民学习状况监测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代表座谈、入户“家访”等形式,了解大家希望学习什么内容、能够花多少凤凰彩票学习,等等。经过统计,他们发现一个非常共性化的需求,那就是很多社区居民都希望有专门的地方锻炼身体。针对这一问题,该局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清晨5点半,街上行人寥寥无几,但在市中心的城里中学校园里,早已是人声鼎沸,有跑步的,有打太极拳的,有练体育器械的……好一番火热景象。与城里中学一起开放的,还有塔山中学、塔山小学、北竹岛小学、码头小学、翠竹小学,全部属于硬件设施较好的学校。
  其二,课程建设。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结合全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社区教育科整合确定出歌唱、舞蹈、书法、绘画、乒乓球、手工编织等共计107门公益课程,将其向社会公布,免费开放学校专用教室,居民可自由选择。资源开发者不仅包括专业教师、课程专家,还有广大社区居民。社区教育这棵大树深深扎根于课程建设的沃土之中,不断成长、壮大……
  其三,寓教于乐。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不同于那种“讲什么,听什么”式的灌输教育,社区教育重在寓教于乐。“以前总感觉电脑就得年轻人摆弄,自从统一路小学开设电脑初级课程后,俺们真打心眼里高兴,以后就能和在上海上大学的孙子视频聊天啦!下次来再把老头子也拉上。”徐大姨一边说,一边用鼠标点击QQ图标。类似让人高兴的事还真不少,如古寨中学“智囊团”走进社区助力隔代教育,城里中学定期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等。
  其四,特色纷呈。朝阳、青岛路等社区地处商业闹市地段,商务楼宇密集,年轻人很多,大家对心理咨询、礼仪交往等方面的兴趣较高,因此开设了“塑造自我”课程。古北、前进社区是典型的老城区,中老年居民占较大比重,业余生活缺乏统一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以后,很多人都从书画、太极拳、广场舞等中找到了乐趣。
精选师资,志愿服务
  一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一门好课程就能带动一方居民。课程和师资犹如社区教育的两翼,共同推动其向纵深处演进。当记者走进环翠楼街道塔中社区时,塔山中学教师夏斐正在做“爱孩子,爱自己”公益讲座。讲座从家教误区和正确做法两方面进行对比阐述,辅之以鲜活生动的大量案例,引发了在座家长们的强烈共鸣。夏斐老师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千人QQ群,专门与家长们探讨家教之道。夏斐老师只是全区418名教师志愿者中的一位。正是因为有了一支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师资队伍,区教育局社区教育工作才能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
  “2013年11月份,我离开教学第一线,担任智慧学堂项目负责人。社区教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对象,新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新的工作理念和思路,一切都是新的。我建立了智慧学堂QQ群,和教师志愿者们分享交流,并利用个性签名鼓励自己不断探索。”该局进驻威海公益组织孵化园的王鸿老师深有感触。
  该局派驻6名专职人员深入社区,搭建沟通互动平台。各学校由政工副校长和德育主任主抓社区教育工作,从全区3000余名教师中精心筛选师资,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志愿者队伍。同时,将志愿者信息纳入信息库,按照自身特长、社区需求、居住位置等要素合理调配,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指导服务。今年,该局还与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联合试点了“一居一教”活动,选派17名志愿者深入到各社区,定点开展服务。下一步,区教育局将探索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为广大志愿者“充足电”也是打造智慧师者的必由之路。“教给社区居民们的东西一开始相对浅显,但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不及时提升自我就很容易山穷水尽。”专门教授舞蹈的实验小学教师周华宁笑着对记者“大吐苦水”。为了保障师资队伍的持续优化,该局定期举办各级各类通识培训和骨干培训,聘请专家前来授课。培训不仅注重社区教育学、社区建设学、社区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而且更加关注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社校共建,责任共担
  俗话说:“清明燕,端午蛋。”威海地区有清明捏面燕的习俗。清明这天,塔山小学来了6位塔中社区和东窑社区的大姨。师生们兴致勃勃地向她们学习捏面燕。大姨们非常热情,洗完手后撸起袖子就开始揉面,边揉边说要领。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燕子就跃上了面案。随行的社区教育科谢晓老师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全区学校非常普遍,已经成为社校共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今,全区各学校都非常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吸引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古寨小学成立了一支“校外讲师团”,定期来校授课。讲师团中有医生、军人、工程师、银行职员、退休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周边社区居民。他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
  小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而此时家长们大多还在上班。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环翠楼街道的南山社区居委会率先在南山小学建立了“3点半课堂”。每天下午放学后,那些家长没法早来接的低年级学生和个别高年级学生,就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背着书包直接走进设在学校教学楼里的“社区服务站”,或写作业,或弹古筝,或学书法,或练舞蹈……后来,居委会又与南山小学老师和当地高校志愿者联系,让老师和大学生参与到“3点半乐园”的管理中来。老师和大学生除了看护学生,还可以给学生辅导功课。升级版的“3点半乐园”令人耳目一新,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了过来。
  点滴小智慧,汇聚和谐正能量。“社区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向居民传授一些技能,其深层次内涵或许更多地指向教育者的责任、担当、探索等精神内核。身处这个转型时代,我们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增进民众福祉。”说这话时,环翠区教育局局长高军脸上写满了坚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