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军文
    2012年,青岛市第十五中学被青岛市教育局确定为“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开始实行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该校副校长孙睿告诉记者,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班级的常规管理方式、学生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全校从校长到教师都明晰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真谛,就是“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
  实行小班化之后,每个班级以学习能力和综合表现为依据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4至6人为一组,性质为同组异质。分组时,组长在全班通过竞选产生;组长产生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挑选组员。小组之间实行量化评比,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程度。“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内在激情,增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驱动力。正如高二(12)班的高润峰同学所说:“小组量化评比的加减分激励制度,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小组成员是荣辱共存,也可以让那些总是被扣分的同学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
  从高一开始,学校根据学生、教师的自主意愿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一名学生选配了导师。导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外,还要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生涯规划指导、远大理想树立、良好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整体的“森林”中关注个体的“树”,使学生真正自由成长。
    高二一名学生学习压力大,并有严重的胃病,常年依赖药物,入学很长凤凰彩票,情绪一直比较低落。实行导师制以来,导师冉君发现这名学生爱好读书,就让他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老师的夸奖,引起了大家对他的注意。他变得开朗、积极向上起来,各方面都显现出大的潜力。他参加了学校读书节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小班化课堂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堂上40名学生被分为6个小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进行组合,小组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小组负责人,使学生的优势凸显,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同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在小组内具体进行组织、梳理、记录、发言等方面的分工,增强小组合作的整体性、有效性。这种课堂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中心从以教师为主的讲台移到以学生为主的课桌;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高二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障碍没有了,充满情感魅力的教师更加平易近人,甚至手把手地教……这一切,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频率,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民主、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课堂效率也大大提升。
    据介绍,该校实行小班化教学以来,很多教师明显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学习态度也比以前更加端正。小组讨论认真而热烈,甚至课间学生还因为某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小班化教学不仅让学生爱上了课堂,还激发了教师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