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手的专业成长

本报通讯员 王海军
  “上孙老师的语文课,我们的思维最活跃、精力最集中,别说40分钟,就是40小时也不厌倦!”学生李松瑶说。“孙老师文学素养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她上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校长李建秀说。
  孙爱蓉是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的一名教师,让学生上语文课“如坐春风”是她的追求。从1989年中师毕业走上讲台,她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先后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师德模范”等。
  在1997年安丘市教学能手乡镇级选拔中,孙爱蓉受挫。这让她反思良久。之后,她虔诚拜师,取回三条真经:第一要下功夫背案,让教案烂熟于心;第二要少讲,让学生“动”起来;第三要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那以后,孙爱蓉像着魔了一样,走着坐着睡着醒着,嘴里念叨的都是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9年的安丘市教学能手评选中,她一举成功,继而数次参加更高级别的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并研究创立了“课前自能预习、课中主动学习、课后自能拓展”的三环节自能探究式课堂。
  孙爱蓉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让自己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孙爱蓉对每一篇教材都读懂读透。她特别注重创设情境,只要能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中浮想联翩、闪现智慧火花她都想方设法办到。她还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联想,更善于开发文章空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她说:“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就在于运用简练的几个字或几句话,就营造一个意境深远的场景。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一只眼睛看文字描述的内容,另一只眼睛看文字背后的故事。”每天早上,她总是早早到校准备教具、教案;下午,只要第二天的课没准备好,绝不离开学校。在电脑上网还很“时髦”的2003年,为了能搜集更多的资料丰富学生阅读,她省吃俭用,自费买来电脑,成为学校第一位精通电脑的“高手”。
  孙爱蓉说,她无力延展生命的长度,但要拓宽生命的广度。从2010年开始,她与学生比赛写日记,至今已写了上千篇教育观察思考日记。她从没规定过学生写日记的内容,更没给学生讲过日记怎么写,她所有的指导思想都是在赏评学生日记的过程中“无痕灌输”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