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的新疆更美好
发布日期:2014-06-1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427次
本报记者 胡怀旭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3年来,山东教育系统积极行动,扎实工作,全力保障。山东援疆教育工作者恪守“心系祖国,奉献边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守纪律,自尊自强,在新疆奉献,为山东争光”的誓词,克服各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繁重的顶岗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有效缓解了受援地双语教师短缺的现状,为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作出了贡献,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串串援疆数字如同
甜蜜的吐鲁番葡萄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和省长郭树清同志均对做好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说:“教育援疆,是整个援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受援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要求援派干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锤炼意志品质,增长本领和才干,既要能干事,又要不出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树立良好的形象。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援疆摆在优先位置,坚持项目和资金向教育倾斜,不断加大教育援疆资金投入,着重改善双语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近6亿元,占全部援疆资金的比例超过20%,实施新建、改扩建和设备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派出470多名专家、教师和大学生到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支教、送教;为受援4县培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干部440余人;对受援4县785名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山东——新疆喀什远程教育网络”的56个直播课堂覆盖到了受援4县的每一个乡镇;向喀什地区投放320个本科定向招生计划和120个免费师范生计划;促成了喀什师范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为受援地配套了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校车等,为受援地家庭困难学生捐赠图书、教学设备等共折合人民币45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受援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把帮助受援地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能够继续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实现就业,作为山东教育援疆工作的重点之一。省援疆指挥部连续3年投入援疆资金1.5亿元,在对口支援的每个县建设一处高水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每年培训劳动力可以达到2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学员3.42万人次,90%的学员已经顺利就业。
目前,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英吉沙、岳普湖和麦盖提4县基本建立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双语教育有序衔接体系。截至2012年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3.28%,比2010年底提高13个百分点(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66.4%);双语教师比例达到43.83%,比2010年底提高15个百分点;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比2010年底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新增面积可容纳学生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
串串援疆数字如同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浸透着民族团结的甜蜜情意。
教育援疆人的家国情怀
“几度风沙几度春秋,胡杨扎根戈壁荒丘,历尽干旱千年不朽。沙漠胡杨戈壁红柳,泰山儿女壮志未休!”“这几天总是很想你,想你的笑,也会想起你板起的脸庞,想起我们相识……”
第八批援疆教师、肥城二中教师丁如勇援疆后,写了一首诗《援疆壮志不言愁》,他的爱人刘丽红老师则以一首《这几天总是很想你》表达思念之情。夫妻俩一唱一和,真切表达了对爱人的无尽思念,尽显了山东教育援疆人浓烈的家国情怀。
丁老师在新疆喀什岳普湖县二中教化学。该校是一所汉语学校,汉族、维吾尔族学生各占一半。丁老师同时担任高二文理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量很大。为让学生们早到教室学习,他每天早早来到教室。一开始学生早到的寥寥无几,一周坚持下来,学生们都被他感动了。他每周下班之后总是要挤出几个小时来给班里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无偿补课。他的真诚付出深深感动了汉族、维族学生及家长。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新疆就选择了奉献。刚到新疆的时候,赵诗红老师嘴唇干裂,鼻子出血,眼睛睁不开、泪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不服导致的严重腹泻弄得她焦头烂额,痛苦难言。来自邹城二中的程森老师则远离了怀孕的妻子来到新疆,即使孩子降生,他也没能赶回家中陪在妻子的身边。来自泗水一中的冯永老师母亲身患癌症。5月中旬,冯老师母亲的病情加重,而这个阶段也正是高三学生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权衡再三,冯老师含泪给亲人打电话,叮嘱他们照顾好母亲,自己决然地留在了英吉沙援疆的讲台上。
热情好客的新疆人给了山东教育援疆人太多的关爱。已经退休的王兰老师,经常向来自临沭县第三实验小学的伏秀娟老师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打电话提醒她“今天该穿什么衣服了”,就像老大姐关心自己的小妹妹一样。担心她不习惯新疆风味的饮食,王老师还隔三差五让伏秀娟到自己家品尝她的手艺,让伏老师的心里每天都热乎乎的。她深知,这是新疆人民向她捧出的一颗至真至诚的心。
山东教育援疆人将受援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以主人翁的身份热爱着这个集体。在本职工作之外,他们主动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来自微山一中的国德兴老师主动承担起学校宿舍楼用电线路以及学校太阳能供水系统的维护工作,他的无私付出换来了学校的灯火通明和热水不断;来自邹城实验中学的郑忠辉老师多次为学校和高中部的各项活动摄影摄像,他忙碌穿梭挥洒汗水的身影定格成了最美的风景;来自金乡一中的崔萍萍老师在教学任务超工作量的情况下,依然在学校教务处帮助处理相关事务。此外,他们还义务帮助保卫科人员值班,自己出资为学生印刷材料,购买衣物送给维族的贫困学生……
教育援疆注重传播
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援疆是山东对口援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是东部教育先进省份,一个是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在援建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对接?
日照援疆教师庄须文刚到麦盖提县实验中学时,发现当地个别教师新授课存在照本宣科、习题讲评课对答案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为转变教学理念,他积极倡导教学管理改革,实施级部管理,制定了级部考核方案、处(科)室干部考核方案,最大化地发挥处室的工作指导、督查和评估作用,激发了年级组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各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跟过去单纯的人才支援不同的是,山东在教育援疆过程中,更注重输出整体教育经验和理念。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实施双语教师就地培训、骨干教师赴鲁培训、教学管理人员赴鲁挂职培训“三级培训”,让山东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受援地“扎根”。前不久,山东13所中小学与喀什的13所学校签署协议,共享教育资源。今年开始,山东还将创新教师选派工作模式,探索选派10名符合条件的离岗、退休教师到新疆支教。山东省援疆指挥部人才处副处长李春光说:“选派这些老教师来一方面是考虑我省中小学在职教师编制紧张,可以缓解选派压力;另一方面是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余热。老教师刚刚离开教育教学一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工作积极性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请他们过来支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我不会忘记这里美丽的河山、淳朴的民风,更会常常想起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新疆,我的第二故乡。我一定再来新疆。”援疆教师伏秀娟在援疆日记中写道。
山东教育援疆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演奏着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歌。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