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提升点和创新点精准发力

本报记者 王小钰 通讯员 房玮
  日前,威海市召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启动大会,会上下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标志着酝酿多时的威海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从我市情况看,我们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四个优势,概括起来就是好环境、好基础,有经验、有共识。”威海市副市长傅广照对记者说。
借四大优势发力
  好环境——威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市委书记孙述涛明确要求“要准确分析把握好本区域基础教育特点,创造性做好结合文章,提出具有威海自身特点的工作方案”,市长张惠明确要求“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应纳入2015年的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此,威海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部署推进工作任务,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好基础——多年来,威海市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所辖区市全部创建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该市还承担了“市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新模式校车运营管理”3个国家级试点,以及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等10余个省级试点,改革和发展基础扎实。
  有经验——去年以来,威海市相继实施了校长职级制、中考、体卫艺教育、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等重点改革项目,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政策措施,改革成效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认可,积累了改革的经验。
  有共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高涨,社会各界对推进教育改革高度认可,达成了广泛共识。
在传统工作中找提升点
  在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操场上,学生们正在开展信任背摔、攀岩、高空断桥、勇攀珠峰等课程。“在家时,妈妈老是不放心我玩这些。跟着老师来这里锻炼,才能变成勇敢男子汉。”来自威海市实验中学初一级部的学生小张擦着汗对记者笑道。
  在《实施意见》中,与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程类似的项目为数不少,而且都明确了完成期限、量化指标和具体要求。例如,在重点项目方面,市实践教育中心将继续扩大建设规模,到2016年完成二期工程,以充分满足市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2016年,所有中小学塑胶跑道、运动场地、体卫艺设施器材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十三五”期间,市级建成1所综合性青少年活动中心,各区市分别建成1所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重要工程方面,实施师德建设提升工程、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班主任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校(园)长专业化水平提高工程、教育教学领军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五大工程”,实施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在财政保障机制方面,制定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最低拨款额度,对在校生规模较小的学校,按最低拨款额度核拨公用经费。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较大规模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单独列入预算。落实公办幼儿园每年不低于1200元、公办性质幼儿园每年不低于800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年不低于500元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自2015年起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0倍的标准拨付残疾学生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
在创新领域找突破点
  威海二中教师王春燕在仔细阅读《实施意见》全文后,兴奋地说:“文件中提到在高中推行选课走班教学,符合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与省里提出的7个方面的改革相比,威海市新增了加快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深化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3个方面的改革。”威海市教育局局长于胜涛向记者介绍,“考虑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我们将这部分工作纳入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范畴。同时,我们结合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需求,增加了加强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改革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全面性和综合性。”
  威海市重点推进的17项改革试点分别从市、区市两个层面推进。其中,13项在全市整体推进,另外4项分别从基础较好的区市试点先行,确保每个区市都有牵头项目。
  下一步,威海市将在已出台的26个改革配套文件基础上,做好剩余5个配套文件和17个试点方案的出台工作,通过建立动态通报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