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

本报通讯员 王子俊 赵晶
  潍城区是潍坊市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近年来,随着城区居民小区大量开发建设,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加,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快速增长,城区部分学校大班额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关注。为此,潍城区不断强化措施,努力破解大班额问题。
优化学校布局
让学生上学更方便
  2015年新学年开学,新建的潍城区西关中心小学投入使用。宽敞的校园,崭新的教室、课桌椅、塑胶操场,配置齐全的功能教室,无不让人眼前一亮。“这个学校建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家长戏称它为‘五星级校园’。”西关中心小学二年级1班的学生家长刘女士说道。
  西关中心小学仅仅是潍城区学校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为破解大班额问题,该区从2012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4.54亿元,完成了10处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新增建筑面积76946平方米,新增学位9315个;加固改造了18处学校,完成加固面积4.55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内外部设施。投入资金5500万元,为部分学校新建了体育场地,对原有操场进行了塑胶化改造,充实了图书、电脑、体卫艺器材等,使学校硬件配备更加完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5年,该区继续加大投入,投资10.1亿元,启动潍坊光正实验学校、湖景小学等8处学校新改扩建项目,规划占地497.3亩,建筑面积18.8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3940个。同时,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对全区学校实施新一轮的优化布局,继续强化学校软硬件配置,实现办学条件再升级。
优化师资配置
让教师成长更全面
  择校就是择师,师资才是破解大班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为此,潍城区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教师“区管校聘”试点、搭建名师成长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近年来,该区每年暑期都招考新教师,并面向全国引进市级教学能手以上的优秀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5年,成立了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将近年来招考引进的新教师全部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逐步打破原有的学校管理教师体制。为强化教师轮岗交流,该区在原有城乡共同体教师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试点要求,制定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交流数量不少于教职工数的5%、交流期限1至3年的要求。
  该区深入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组织农村教职工就近团购住房320多套,每平方米比市场价优惠500~700元;组织各学校利用暑期,通过原有学校用房改造、租用公寓等形式,为交流轮岗教师提供周转宿舍,统一配备了洗浴、取暖等生活设施,接通网络,确保交流教师工作安心、生活舒心。仅2015年,全区交流轮岗的干部教师就达到了183名。该区还将名师培养列入非投资类项目进行重点打造,连续评选表彰了3届60名“潍州名师”,设立了“潍州名师奖励基金”,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抱团发展
让教育发展更均衡
  “要缓解大班额,就要解决择校热问题,最终还是落脚在教育均衡上。只要我们把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都建好了,大班额就迎刃而解了。”潍坊市潍城区教育局局长扈文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潍城区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思路,并率先探索建立了17个城乡共同体进行试点。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该区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共同体发展机制。各共同体内开展教师交流,借助潍州教研网等,实现了教学、教研、科研同步,共同实施课堂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了共同体内部学校共同进步。2012年,该区在原有共同体机制上,又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由潍城区实验小学和月河路小学组成“同晖共同体”,深入探索生源、师资、校舍统一配置,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积极探索片区学校协同发展新路子。
  为继续强化城乡共同体机制,该区组建了学校文化特色联盟、课堂教学特色联盟和养成教育特色联盟3个学校联盟,深入挖掘联盟学校的文化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学校之间全方位的交流融合。全区初步构建了“集团发展、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