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专兼职结合培育教学研究“新生态”

  本报讯(记者 胡乐彪)自从成为枣庄市教研室高中兼职教研员后,滕州一中教师田忠霞这几年忙得“够呛”。她的工作量,一半来自学校的历史教学,一半来自全市高中历史的各类教研活动。像她这样的兼职教研员,枣庄市共有16名。
  “长期以来,很多教研员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不接地气,教研的力度和深度亟待提高。再加上教研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全市教研领域急需一批中坚力量来掌舵和引领。”枣庄市教育局局长张磊介绍说。该局从全市高中学校选拔聘请了一批兼职教研员,尝试构建专、兼职教研员并存的教研队伍管理新模式,继而建立全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
    据枣庄市教研室主任杜宝相介绍,兼职教研员具有学校教师和教研员双重身份,一人两个角色,校内要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校外则要带动区域内学科发展和教师成长。为了让每位兼职教研员都能主动、积极工作,该市将教研员的工作纳入了绩效考核,对其实行三年一聘的动态管理。届满后,视其工作表现,经教研室考核,可以续聘、缓聘或解聘。
  几年来,兼职教研员在市教研室的统筹安排下,通过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途径,在教学研究和课堂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使全市的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前,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多是自上而下的,专职教研员主要行使行政职能。现在,有了兼职教研员参与,教研活动就变成了自下而上的。”杜宝相介绍说,专职教研员侧重“管理”和“服务”,作为学科召集人,组织学术活动;兼职教研员侧重“研究”和“引领”,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教研活动,二者起到了学术互补的作用。
  高庆堂是一名高中政治兼职教研员,被聘为兼职教研员已经7年,现任枣庄八中副校长。在教学中,他借助新的平台,着力将国家课程本土化、校本化,创造性地设计了“情境——活动——展示——体验——评价——达标”六步教学法,并且在全市推广。201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高庆堂告诉记者,由于每天都与学生在一起,发现的问题也多是来自学生。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中,便会寻找到更加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种“接地气”的教研,不仅可以指导教育教学,还能激发师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高庆堂的主导下,该市制定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枣庄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和《枣庄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同时,他还通过深入课堂指导、座谈研讨、比赛观摩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使他们在全省乃至全国政治优质课评比中屡创佳绩。
  为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在全市教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枣庄市制定了管理办法,从职责、工作方式和方法、工作量、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这就意味着,要想坐稳兼职教研员这把“交椅”,教研员们在不断自我提升,处处当好榜样的同时,还要当好教研成果的“播种机”,带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该市还建立了“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每位教研员联系一所学校,进行蹲点包科跟踪递进式指导,并推行“4+1”办公模式,要求教研人员每周不少于1天到学校开展“现场教研”活动。枣庄市教研室积极探索教研体制转轨、工作方式转型、角色转换、作风转变、重心转移、成果转化等“六转”,重建了教研工作体制。新的教研工作体制在高中、初中、小学依次推行,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也相继借鉴推广。
  令人欣喜的是,当初的尝试如今变成了枣庄市盘活教育资源的“高招”。此举不仅解决了教研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更好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教育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