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渐入佳境

本报记者 张兴华 新华社记者 娄辰 人民日报记者 肖斌
  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食堂,保洁员正在认真打扫餐桌上剩余的食物。一个数百人就餐的餐厅打扫完,学生剩余的食物不到一桶。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杨主任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据她介绍,在学校开展“俭奢文化教育”以前,每个食堂每餐的剩饭剩菜大约有4~5桶,全校两个校区11个食堂,每日被倒掉的食物就有几吨。“想想都觉得可惜。”杨主任感叹,“‘俭奢文化教育’让学生实现了精神的富足。”
    这只是山东高校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生活相融合,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的基因。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作了题为《用好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化人,努力打造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高地》的发言,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
    “以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往往形成‘两张皮’。”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齐秀生对记者说,“我们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在毕业季,山东大学即将离校的每一名毕业生把自己的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每一件物品都摆放得妥妥帖帖。他们离开,不仅背着行囊与梦想,也带着山东大学的精神风貌。这是山东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出来的文明离校的风景线。
  为了做好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融合工作,省委高校工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优秀师德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有效途径,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全省130多所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省委高校工委还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把经典和普及相结合,以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构建、主要内容、地位和历史责任,深受学生喜欢,许多高校新生每人一册。为了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融合机制,他们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划拨50万元专项经费,确定5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并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仅去年就举办4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班,培训骨干教师600多人次。
    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等诸多高校,国学社、史学社、历史文化遗产遗踪协会等传统文化类社团蓬勃兴起,诵读经典竞赛、传统文化征文比赛、校园文化探寻成果展示等活动,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坚持贴近师生生活,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国学达人”挑战赛和齐鲁学子国学盛典展演等活动,覆盖大学生超过50多万人。同时,各校结合实际,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泰山学院等高校举办的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每当佳节来临,山东劳动职业学院的学生家长们一定会收到孩子写来的感恩信。该校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华“孝敬”文化优秀元素,使与父母拉家常、谈心事、话感恩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到节日,学生们便向远方的父母发短信、打电话进行问候,并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父母放心。
传统文化与办学实际相结合
    “鲁班对我们学生而言,不仅仅在于他的建筑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其身上体现的探索精神与专注气质……”在山东建筑大学的鲁班文化课程上,李晨同学正在谈自己对鲁班文化的理解。他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的鲁班文化研究,学习鲁班身上的这种“匠人”精神已经在自己的周围蔚然成风。“特别是体现在专业课上,那种对于学术的专注、对建筑技巧的精益求精,已经成为一种氛围,深深影响到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该校结合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院,建立了鲁班工作坊,设置了鲁班文化课程,在不断延伸鲁班内涵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精神图腾,使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了“扎实、专注、创新、精致”的鲁班精神。
    烟台大学紧密结合7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事迹,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实施“光盘行动”,形成了节约文化。学校餐厅每天的泔水量比过去减少三分之二,“光盘”率达98%以上,年均节约经费70余万元。
  山东是孔孟之乡,先贤大哲是齐鲁文化最深厚的根基与资源。曲阜师范大学深入挖掘区域资源,于2013年创立了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吸引了13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加盟。2014年,该校又成立全省首家国学院,集“学术创新、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于一体,邀来林庆彰、董金裕、蒋秋华等国学大师。这些大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学识魅力,感染身边青年学子的国学热情,涵养他们包容尊重的人文情怀和探深求精的科学精神。
  青岛科技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化工学科优势,建立都市科技园区,积极打造中国“橡胶谷”,建立“一馆五中心”,包括橡胶文化博物馆、综合研发信息服务中心、孵化培育中心、创业服务中心、营销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心,提炼并形成了“橡胶文化”,有力地提升了办学特色。
分管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黄琦介绍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抓融入、抓结合。各高校只有密切结合办学实际,利用本土文化,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传统文化已成为各高校品牌建设的源头
   红色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热点。红色教育也是地处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临沂大学的一个文化品牌。近年来,临沂大学党委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实施“红色育人工程”。学校成立了“山东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和“山东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扎实开展沂蒙历史文化研究,并编写了深入阐述沂蒙红色文化的特色教材《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编排了话剧、歌曲,拍摄了专题片《红色沂蒙365》……这些举措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大学生重回那一段热血铸就的峥嵘岁月,染红了每一个学子的“中国心”。
    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山东各高校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品牌。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山东财经大学开展了“诚信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报告会、演讲、辩论会等形式,教育学生求富以仁,取财有道,经商先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积极开展以“仁爱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大大提高了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知史爱党教育为突破口,把党史课讲成人格课、创新课、智慧课,找准党史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结合点。此举不仅使党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宝库,而且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的品牌,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
   山东高校还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齐鲁师范学院建造了齐鲁文化物化载体——齐鲁文化长廊;山东建筑大学以“三泉映雪”为立意,建设了凤凰公馆、海草房、雪山书院等彰显历史文化的校园文化景观。
   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大学、滨州学院、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等高校,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地域优势,分别进行齐文化、运河文化、孙子文化、鲁商文化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积极打造师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
    据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处长刘欣堂介绍,通过近年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山东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品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渐入佳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