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河东区:“专递课堂”实现城乡优质课同步共享

  本报讯(记者 贾彦鹏 通讯员周希玉)相公黄屯小学是临沂市河东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与其相距约20公里的工业园实验学校是一所城区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有着相对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前,黄屯小学的教师要想到工业园学校参加研讨活动,至少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现如今,他们足不出校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这完全得益于该区实施的“专递课堂”建设。
  近年来,河东区教体局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渠道,先后投资1亿多元用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实现了全区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基本均衡。在此基础上,该区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而“专递课堂”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专递课堂’是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中心小学或城市学校同上一堂课,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偏远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该局副局长宋建轶告诉记者。
  刚刚听完工业园学校朱秀霞老师所上的品社课《红灯的约束与绿灯的自由》,黄屯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们兴奋异常:“朱老师讲的课真是太生动了,整个学习过程就如同是在十字路口一样。”在谈到“专递课堂”带给自己的感受时,在黄屯小学听课的张衡老师既指出了“专递课堂”带给自己和学生们的全新体验,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如何提高远端学生参与度”等问题。
  据悉,该区已建设了11个具有主讲教室功能的演播室、8个具有远端听课功能的演播室,计划每学期组织不少于30节的“专递课堂”,并逐步完善“河东在线学堂”,实现网络直播、点播和网络评价、研讨等功能,不断拓展各类学科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与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