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化作父子情

张文强
  多年来,我总想写一篇文章,把我对李振华老师的感激之情、敬仰之情倾诉出来,也让我从魂牵梦萦中得以解脱,使它不再时时撞痛我的心,不再使我辗转难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笨拙的语言怎能说尽心中的感念之情呢?
他的爱改变我的未来
  我的家庭很贫穷,父母身体不好,要说“家徒四壁”,一点也不过分。我记得,刚上初一年级的时候,我曾因支付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我看到家境窘迫的景况,尽管有满腹的不高兴,也只有把委屈藏在心里。可是,我内心里总是盼望着,有一天奇迹能出现,使我再回到学校上学。我真的非常想上学啊!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夏日周末的下午,太阳离山还有一丈多高,阵阵清风吹过,天气已不再那么闷热,使人感到周身舒畅。这一天,李振华老师来了!
  第二天,爸爸对我说:“李老师叫你去上学,你去吧!你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要对得起李老师啊!”就这样,从初中到中专,所有的学费和书费都是李老师给我支付的,平日里的学习生活用品全由李老师提供。另外,他还时常送衣物,接济我的家庭。初中毕业后,我顺利地考上了一所中专。因所学专业不对口,我毕业后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家庭状况不允许我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就在这左右为难之际,李振华老师又来了。他对我说:“你甭为难,跟我到博山去吧!在那里,你有条件可以继续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
  2001年初,在春寒料峭、积雪初融的初春,我跟随李振华老师来到了博山的万杰朝阳学校。李老师给我排出作息表。白天,我从电视上听讲座、查资料;每天晚上9点到11点,李老师亲自辅导我。有时候,李老师还专门聘请专业教师来给我讲课。这样,在李老师的悉心帮助下,我先后自修了烹饪、家电维修等实用技术,还学习了微机、文秘、摄影等专业知识。这为我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李老师相识20多年,与李老师零距离地生活在一起已经接近15年,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日益高大起来。
他的心我最懂
  李振华老师朴实善良、和蔼可亲、慈祥热情,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使我真正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爱。其间,我耳闻目睹的事太多了。这些事,一点点、一滴滴都刻在我的心里,使我时时受到教益,使我的心灵一次次感受到震撼。
  李老师的生活很简朴,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而且,他乐此不疲。早晨,他爱喝玉米糊糊,中午爱吃南瓜稀饭,晚上爱吃青菜、豆沫。多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南方人吃稀饭的习惯。李老师很了解我们北方人的生活,总是做一些干硬的饭给我吃。他时常说:“吃稀饭不熬凤凰彩票。一顿、两顿还可以,天天吃稀饭受不了!”说实在的话,谁不想吃得、用得好一点,穿得、住得舒服一些呢?李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节省。他说:“生活苦一点,吃、穿省一点,攒下一点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我知道,他说的“该用的地方”指的是那些贫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003年冬天,李老师身体偶感不适,我陪他到淄博第一医院就诊。检查完时,天已过午,我们都感到有些饥饿,便在一个小摊上吃了一顿午饭——六个小饼、一碟咸菜。这顿饭一共花了1.9元钱。在吃饭过程中,我听到旁边有几个人在议论:“这不是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那个劳动模范吗?”“他怎么也在这里吃饭呢?”……我觉得脸在发烫,感觉人家像是在看猴子一样感到惊奇。“李老师,我们走吧!”他老人家看出了我的心思,却心满意足地说:“这样很好,跟在家里自己做的饭差不多!”当时,我真的哭笑不得。
  李老师经常乘坐公交车去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会议。单位每次都坚持派车送他去,可他总是尽量婉谢。他说:“我乘公交车,可以深入群众,多了解群众的情况。我是个人大代表嘛!”
  李老师言语随和,朴实得如大山,憨厚得像老农,举手投足都透着实在,怎么看也不像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他的一双袜子补了又补,穿到断底的棉鞋是8元一双的。有时候,我想:他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干吗过得这样紧巴?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因为我懂得他老人家的心。
他的人格激励着我
  李振华老师在18岁那年告别南京的故园,来到沂蒙老区,至今已有62年了。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路途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和磨难,依然忘我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呕心沥血,矢志不移,无怨无悔。沂蒙老区的人民称他为“蒙山牛”,自发地凑钱为他塑像立碑。
  李老师是1953年来到沂源县工作的。他从工作的第一个月开始,就从每月21元的工资中拿出四分之一,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至今,他还在坚持着这一善举。1997年退休后,他又将1.5万元的半生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给了他曾经工作过的三所学校,并建立了奖学扶困基金会。
  2001年,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生,李老师到万杰朝阳学校工作。他将5.5万元年薪全部捐出,资助了23名贫困学生,其中有5个大学生、5个高中生、13个初中生,并一直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经常有临时需要帮助的学生找到李老师求助,可他已拿不出一点钱。怎么办?为此,李老师绞尽脑汁。他对我说:“趁其他老师早晨没有起床的凤凰彩票和晚上,我们去垃圾池拾废品。”当李老师说出他的想法时,我真的惊呆了!我记得,在一个下雪的晚上,李老师在拾废品时把脚崴了。这是一个已近七旬的老人啊!我流泪了。“李老师,您是校长,又是省人大代表,得保重身体啊!以后,我一个人来捡就行。”李老师听出了我的心思,说:“不怕!我们捡的废品虽然是脏的,可换来的钱是干净的。”就这样,我们捡了8年废品,一共卖了1.6万元。
  李老师对别人慷慨无私,自己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一辆“金鹿”牌自行车,他骑了42年;50年前买的一块价值30多元的“钟山”牌手表,至今还戴在手腕上。在我的记忆中,李老师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和皮鞋,他的上衣和衬衣的领口经常开裂脱线。
  60多年来,他累计捐资达102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名,其中完全由他供生活费、学费并最终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就有36人。现在,每月发下来的退休金,他只留下500元当作生活费,其余的全部捐出去。
  他那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瑰丽多彩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从一个懵懂少年长大成人,并且先后获得“山东好少年”、“山东省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他的精神影响我一生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年近八旬的李振华老师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他总是那么忙碌,他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过。
  退休后,李老师说:“我不能直接在讲台上为学生服务了,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继续为他们服务,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呢?”他开始对全县300多个村庄和单位做教育状况调查。在分析贫困生现状时,他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孩子只有爷爷、奶奶在家里看管,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又管束不了,以致孩子的成长状况不容乐观。李老师一直放心不下此事。他采取家访、办免费辅导班、个别谈心、赠送优秀读物等形式,耐心鼓励这些留守儿童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李振华老师还经常到网吧去,查看有没有未成年人上网;一旦发现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他就耐心地说服教育。而且,他还提醒经营业主牢记社会责任,合法经营。对因迷恋网吧而辍学的学生,李老师买好文具、书本、课外读物和小食品,给他们送去,并耐心细致地劝导他们返校读书、立志成才。
  根据调查情况,李老师专门设立了一个热线,叫“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他先后与省内外260多名后进青少年保持联系,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树立正确人生观。他的爱心感动并激励着学生们,很多学生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其中,一个天津的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带着鲜花,专程来到沂源县,向李老师鞠躬致谢。
  最近几年,我跟着李老师参加过很多场公益活动。他设立了“孝德讲堂”国学公益培训班,免费为学员提供教材,聘请老教师做“五老志愿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带领学生们读经典、学礼仪,给学生们讲解《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篇目。现在,国学公益培训班已开办了7期。家长们纷纷向李老师反映:“我家孩子今天帮我打扫卫生了!”“他帮我洗了两个碗。”“我的孩子今天给妈妈洗脚了!”……看到学生们有了可喜的转变,李老师欣慰地对我说:“最差的估计是,他们将来对社会、对家庭不会做出不利的事了。不过,我还得继续努力。”
  节假日本是李振华老师的休息凤凰彩票,可他却成了最忙的人。在我与他共同生活的15年里,我发现,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对家离他的住处较近的学生,他自己走访;对距离较远的、住在偏僻山村的学生,我陪他一同走访。
  每年的8月是李老师最忙碌的时候。他冒着酷暑走访贫困学生的家庭,并送去资助款。2013年8月,他在短短一个月的凤凰彩票内就走访了40多个贫困生及其家庭,共捐款5.1万元。
  每年春节前,李振华老师都让我同他一起到商场购买大小不同型号的羽绒服。这些羽绒服是他送给23名贫困学生的春节礼物。谁多大年龄,身材多高,胖瘦怎样,穿什么型号的最合适,他都了如指掌。他自己却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
  每年暑假也是学生向李老师汇报成绩的凤凰彩票。2004年,他资助的一名学生来汇报成绩。李老师得知:这个孩子常年生活在偏僻的山村,难得到城里走一趟。于是,他想带着这个孩子在城里到处转转。李老师叫我与他一起陪着这位学生游览了胜利山公园,吃了午饭。最后,李老师买了票,把这位学生送上车。现在,这个学生已经研究生毕业并参加了工作。前段凤凰彩票,这个学生带着未婚妻来看望李老师。他说:“我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李老师的关心、帮助和引导。”
  读着学生们写给李老师的一大堆信件,我的心一次次受到震撼。在信中,有的学生向李老师汇报学习成绩,有的学生向李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有的学生向李老师请教人生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我把这些信整理好并且收藏起来。我知道,这些学生都被李老师用爱塑造出了纯美灵魂。
  李振华老师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凤凰彩票在外地作报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从不拒绝每一位邀请者。他说:“人家让我去讲,是对我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不能让人家失望。”有时候,他在一天内要讲两场,但他从来没有说过累。晚上,回到宿舍后,我看到他那疲惫的身躯,听到他那沙哑的嗓音,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李老师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义务作报告30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李老师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经常感动得听众们热泪盈眶。报告会结束后,一些听众把“耕耘心灵无限美,洒向人间都是爱”、“从教一生情,甘为孺子牛”等寄语交到我手里。这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李老师那伟岸的身影。
  李老师退休后还帮扶了几十户孤寡老人。看到有的老人穿的衣服不暖和,他就买来棉衣并亲自送去;看到有的老人吃的饭食不好,他就买来鸡蛋、肉和点心,并且送到其家中……
  今年中秋节,李老师看望了一位百岁老奶奶。临去之前,他特意买了软和的月饼。老奶奶看到李老师来了,努力地想从床上下来迎接,可她尽了全力也没能下来。老奶奶伸出那双不停地颤抖着的手,用力握住李老师的手,问:“你怎么又来了?”李老师剥开包装纸,拿出一个月饼,掰下一小块,送到老奶奶嘴里,说:“今天是八月十五,我来看看你。”老奶奶眼睛里含着泪,笑容满面地说:“这月饼又软又甜,真好吃!”说着,她就拿起月饼往李老师嘴里送。看到这感人的场景,我的眼睛湿润了。
  最近,李老师又看望过老奶奶一次。前些时候,她不慎把腿摔折了。李老师去她的家里看望时,她正在床上半躺着打针。老奶奶让女儿帮她穿上李老师给她买的新上衣,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机会穿了。女儿想等她打完点滴后再给她穿,可她不同意。女儿怕她着急,只好将衣服半披在她的身上。这样,她才放心地躺下。
  李振华老师经常对我说:“是沂蒙老区给了我成长的沃土,是沂源的老百姓给了我不尽的关爱,是沂蒙山的人民养育了我。我总觉得一辈子都无法报答他们的恩情。”他清楚地记得,初来沂源时,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寒冷、孤独伴随着他。这里的老百姓轮流请他到家里吃饭,每家都拿出最稀罕的东西给他吃;大婶大妈们怕他挨冻,像当年“支前”一样,用自家种的棉花、自织的粗布,为他做了一件件厚实、暖和的棉袄、棉裤、棉鞋……他说:“我别无所求,只想实实在在地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把自己的本事无私地奉献给疼我爱我的老百姓。”
  李老师把无私奉献说成回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他的恩情我永远铭记
  多年来,因为父母的身体都不好,所以我的家庭非常贫困。李振华老师对我的家庭百般照顾。有一年春节期间,李老师找了一辆汽车,把一台电视机、一张沙发床、一桶花生油及一些年货送到了我家。就连取暖的煤块,他也想到了。他还到县医院买了药,让我带给父母。
  一次,我家里的房子倒塌了。李老师得知后,立即帮我找人进行修缮。
  2003年,我的父亲患了肺癌。在李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我的父亲成功地做了手术,并且进行放疗和化疗。后来,我父亲的病复发,又住进了医院。在这期间,李老师常到医院看望我的父亲,直到2013年我的父亲病故。
  在李振华老师的帮助下,我组建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为了我这个家庭的建立,李老师可谓煞费苦心。他托亲拜友、四处奔走,先后托人给我介绍了十几个对象。可在谈得差不多时,这些对象一听说我家没有房子就散伙了。为这事,李老师愁得睡不好觉。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恋爱对象。当我把喜讯告诉他时,他老人家万分高兴。接下来,他又帮我找房子、做家具。就连我与对象订婚时的“见面礼”都是李老师为我筹集的。这让我感动得不止一次流过泪。在结婚当天,第一件大事就是我和爱人与李老师合影,做永久的留念。对李老师为我做的一切,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对李老师的恩情,我无以为报。我与爱人想让我们的孩子随李老师的姓,可是李老师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帮你助你的钱是我的工资,这钱是国家给的。如果你要报答,就报答党和国家吧!”
  “张恩铭”是我给孩子起的名字,寓意为“恩情铭记”——永远不忘记李振华老师的恩情。我想让我的孩子牢记这份深厚的恩情,把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我的父母每次提到李老师时总是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他们经常对我说:“你就是忘了我们,也不能忘记李老师。”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心里装着千万个家庭、千万个孩子,却唯独没有他自己!
  李老师,您对我的谆谆教诲,我永远铭记在心。今后,我在人生道路上一定像您那样认真做事、诚实做人。我要用实际行动报答您的恩情。李老师,在这里,我真诚地喊您一声:“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