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3311工程”

  本报讯(通讯员 王涛)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脱贫攻坚会议和全省教育系统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菏泽市教育局近日召开全市教育扶贫工作会议,编制印发了《菏泽市教育扶贫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市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提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3311工程”,即实施3项计划,构建3个体系,编织1个网络,建立1个机制。
  该市实施的3项计划包括实施扶贫重点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扶贫重点村学前教育普及计划、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计划。对扶贫重点村中有“改薄”需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重点扶持,力争到2018年底,1059所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2016~2020年在扶贫重点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6所,实现贫困村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贫困村适龄儿童入园率。2016年对全市贫困村幼儿园园长轮训一遍,为每所幼儿园培训2名骨干教师;2018年前,完成全市扶贫重点村小学(教学点)校长、教师轮训。
  构建3个体系,即构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体系。各县区教育局对1199个扶贫重点村及市教育局“双联双创”村困难学生信息进行重点统计,对贫困村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建档立卡,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资助全覆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2016年,保证50%以上扶贫重点村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到2018年,所有扶贫重点村学校均要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编织1个网络是指编织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网络,实现教育教学帮扶、学校管理帮扶和办学条件帮扶,引导城镇中小学与扶贫重点村的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联建共建。今年,各县区教育局要确定帮扶学校和具体帮扶形式、内容,全面启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争取到2018年,各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成效,被帮扶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1个机制是指建立贫困村教师补充、交流和帮扶机制。力争到2018年,贫困村学校按照编制空缺情况,足额完成教师补充工作;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机制,每年交流到贫困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20%,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帮助受援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培训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