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朱年强 东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反思。孔子提出“吾未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苏格拉底提出“没有反思过的人生毫无意义”;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提出“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素质。
  所谓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你把自己当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你既是一个演员,又是一个评论员。
  在教学中,反思可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解放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的重点是寻找更经济、更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趋向于以效率为取向、以控制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工具”,很少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践性反思关注的是情感层面的问题,注重社会、学校和班级环境方面的反思,将反思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是寻找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方法。解放性反思是在反思中努力寻找自己,关注点在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感和责任感,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和探究能力。具有解放性反思能力的教师更能独立思考问题,而且会经常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
  在教学中,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在课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够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上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课后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践。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工具。只有将反思内化为教师的行动自觉,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自我反思进行修炼。反思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的形而上学,应该“有中生无”,从课中的“有”反思课中没有察觉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反思聚焦在教学实践活动和实践者本身,关注实践活动发生的更加宽阔的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社会情景,关注变化的因果和实质。聚焦自我的变化和教学生活的关键节点,回归成长经历和教学体验,强化问题意识和纠错能力,成为驾驭复杂教育生活的智者。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因素,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也是实现这两者沟通的桥梁。自我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自我诘难,自我反思就是“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在教学中,自我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行为、观念及其角色进行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隐性观念和角色进行分析和反思;二是对设计、实施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三是对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进行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个性、独特性、智慧和机智表现进行分析和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反思,可采用写反思日记、课后备课等方法。内省式反思促使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生成自己的智慧,激发出许多自己平日难以料想的“洞见”。二是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可采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三是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四是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
  反思能力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不断地改正错误,形成“直面问题说真话,学会反思善自问,合作学习重成长”的反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曲阜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