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辉煌成就
发布日期:2009-10-05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5091次
本报记者 崔方锋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沧海变桑田。滨州教育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建国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回望滨州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它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走的是一条曲折发展、螺旋上升,最后步入正轨、健康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滨州市对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进行改革,把原来为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服务的旧教育改造成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1950年,渤海后期师范改名为惠民师范,同时新建一处专区联立师范,为滨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3年,我国进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根据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滨州对各级教育进行了统筹安排,在发展数量的同时,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58年,在“大跃进”左倾错误影响下,滨州教育事业畸形发展,当年办起半工半读红专大学146处、业余红专大学184处,北镇师范改为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滨州纠正了教育事业大发展中出现的超越实际可能、违反客观规律的一些“左”的做法,对各级教育事业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必要的压缩,使之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经过1958~1960年的一次起伏,1962年滨州教育事业开始稳步发展,到1965年,中等专业学校9处,在校生2212人,普通中学39处,在校生17330人,小学5197处,在校生32217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滨州教育遭到空前浩劫,广大教师被揪斗、关押、下放、遣散,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大量图书资料被焚烧,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被抢砸;校舍大量被占,学生“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十年动乱期间,滨州中等专业学校中断招生达6年之久,中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造成各条战线人才短缺,青黄不接。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育工作开始拨乱反正。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和1978年重新颁行大中小学工作条例,滨州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从此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进行了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特征的全方位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从教育体制入手,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系统劳动人事制度。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国人民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于1997年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1年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基础教育体系,相继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实现了全免费。同时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全方位资助,使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全市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滨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建国初期,滨州212万人中就有150万文盲,每万人只有1名初中在校生。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实现了全免费。学校也从“破文庙”、“黑屋子、土台子”变成高楼大厦,远程教育辐射到每所农村中小学
滨州市建国初期的教育,不仅教育体系不完善,学生入学率低,而且办学条件相当落后。1949年,全市有小学在校生8416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9.94%;有5所初中,在校生只有1025人。2008年,全市有小学481处,在校生26629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1%;初中143处,在校生117610人,入学率达99.37%。
2007年年初,滨州市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下半年,这一政策惠及包括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内的40万名学生,同时,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国家课程教科书费。2008年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科书费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到小学295元、初中445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提高到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50元。2008年,全市共安排各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17246万元。2009年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
解放初,滨州实行的是先开学后建校,当时的破庙几乎都做了教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依然普遍。如今,“黑屋子、土台子”变成了高楼大厦,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和空中课堂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普及,远程教育辐射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建国60年来,滨州市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成功兴办教育的新路子。
1979年至1987年,滨州人民发扬“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慷慨解囊,纷纷捐资助学,累计投入3.15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95%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校舍、院墙、大门、操场、厕所、课桌凳“六配套”。
1988年至1993年,全市共筹集资金1.83亿元,完成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66处城镇学校全部实现了规模、校舍、课桌凳、操场、校园环境“五达标”。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滨州市吹响了向“两基”进军的号角,在连续遭受旱灾、涝灾和风暴潮袭击的艰难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3.79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两基”后,滨州市及时提出了高水平、高质量“双高普九”的工作目标,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累计投入资金4.74亿元,装备校园网464个、数字卫星接收天线668座、多媒体教室4061个、音像备课室385个、计算机教室893个、计算机45645台,生机比小学为29.12:1,初中为13.72:1,中职为16.7:1,高中为11.91: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97%。
进入新世纪以来,滨州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累计投入资金近5.33亿元,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48万平方米,新建、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9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校舍77万平方米;投入1378万元实施农村课桌凳更新工程,结束了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上学的历史;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在2008年完成1138万元的基础上,2009年将落实资金1106万元,为全市农村50处中学、246处小学、3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仪器109万件。
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标志着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949年,整个滨州市还没有1所高中学校,直到1953年才建成第一所普通高中,当年招收学生90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大。20世纪70年代,全市普通高中由57所增加到170所,在校生由7596人猛增到46101人。八、九十年代,滨州普通高中下降到20多所,在校生也大量下降。20世纪末,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扩招政策,滨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上高中难的问题非常突出。2000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23%,有的县甚至只有15%左右,上高中比上大学还要难,致使大量优质生源外流,不少骨干教师纷纷流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十五”期间,滨州市抢抓机遇,突破资金瓶颈,膨胀高中规模,新建、改建高中17所,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中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市18处高中招生2.16万人,在校生达6.79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达83.6%,上高中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由于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和群众就学观念的影响,滨州市职业教育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在校生规模偏小,教学质量也不高。1978年全市职业中学在校生只有689人。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21435人,在校生达41397人,分别是1978年的60.04倍和31.11倍,高中阶段在校生职普比例提高到45.1:54.9。面向滨州“十大产业链”主战场,面向生产第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充满发展活力。至2008年底,全市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国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职工中专3所,民办职业学校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5所,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3个。2005年,在全省首届杰出校长评选活动中,滨州市有3名校长荣获省级杰出校长称号,2名校长荣获省级校长提名奖,1名校长荣获全国杰出校长提名奖,获奖位次在全省名列前茅;2007年,在全省首届“十佳明星创业学校”和“十佳明星就业学校”评选活动中,博兴县职业技术学校和邹平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榜上有名。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得到了强化。近3年来,滨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部分专业供不应求,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支持。
三、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幼儿教育基本普及
建国初期,滨州没有一所高等学校。1978年,滨州高等学校达到2所。滨州医学院有在校生608人,设临床医学1个专业,教职工142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有在校生520人,教职工198人。目前滨州市高等学校已发展到4所,占地面积9000亩,在校生4.59万人,是1978年的40.72倍。
新建滨州学院占地2436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713万元,设有18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02.66万册,电子图书50.2万册。学校设有21个系(院),30个本科专业,38个专科专业,拥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新上飞行技术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所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在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经济学校以及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新建的滨州职业学院,占地3832亩,建筑面积61.3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价值8072万元,设3个二级学院、6个系、3个教学部、42个高职专业。该校研制的LVDSA2型低差压分信号接口芯片通过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的专家鉴定,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2004年,滨州市政府将资产近亿元的原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校区无偿划并滨州医学院,为该校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滨州医学院已拥有滨州和烟台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80亩,建筑面积473765平方米,在校生14370人,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设有10个院(系),17个本科专业和方向,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6门省级精品课程。
滨州技术学院新校占地1880亩,投资3.5亿元,现有教职工365人,在校生5600人,开设35个专业,配备先进的教学、实习设备,全力培养现代化的高级技能人才。学院坚持“订单教育”,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为广大学子架起了成才就业、求学深造的立交桥。
建国初期,滨州市的幼儿教育还是个空白。1962年,滨州市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613名。粉碎“四人帮”后,滨州幼儿教育发展很快。1976年有幼儿园172所,在园幼儿6861人。1978年,全市幼儿入园率为6.7%,1985年提高到18.9%。2008年底,全市学前1年幼儿入园率达99%,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8%;已创建山东省十佳幼儿园4处,为全省最多;有山东省实验示范幼儿园37处,市级示范幼儿园100处,市级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26处,市级一类幼儿园332处。邹平、阳信2个县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县。
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007年5月14日至16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桂芳率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滨州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邵桂芳对滨州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在滨州实验学校欣然题词:“素质教育的典范。”
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加强。滨州市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认真落实升国旗、唱国歌制度,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观念,教育学生做合格公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实施。2001年,滨州在全省率先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新课程改革,2004年覆盖到高中阶段。这项改革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改革推动了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促进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开花结果,得到大力推广,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滨州市坚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对学生在校凤凰彩票、晚自习、双休日、寒暑假、作业量、考试、招生、班额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对初中学生实行学业考试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学校,不以考试分数给老师排名次,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和奖惩教师的标准。
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健康第一”,把加强学校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市60万名中小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强身健体、快乐成长。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和劳动教育,重视加强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滨州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从1988年阳信县的“三制”改革,到1994年全市“五定四制”改革;从1998年无棣县以综合考核决定教师任免评聘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到2001年全市“一评三制”人事制度改革,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近几年滨州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完善了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改革,广泛开展农村支教活动,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超编而且缺乏任课教师的实际,各县区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每年都补充合格教师六七百名,其中80%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有效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上世纪90年代末,滨州市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以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为内容的全员培训。进入新世纪以后,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对全市3万多名教职工进行了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68%、98.43%、95.67%,分别比1987年提高了33.35、85.85、74.04个百分点。
名师名校长工程取得显著成绩。至2008年年底,滨州市共评选出市级教学能手970人、学科带头人1040人、教坛新星46人、名师50人、名校长21人、省级教学能手80人。博兴实验中学校长周奎齐、北镇中学教师史建筑、博兴县第一小学校长高桂荣、邹平县黛溪中学教师田道源分别在2005、2007、2008、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年度十大教育创新人物。2009年,博兴县第一小学校长高桂荣、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校长郭振虎、滨城区清怡中学校长李素香、博兴县第二中学校长王爱岭入选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博兴县实验小学教师张永华,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刘春平,北镇中学教师王志芳、邢成云,博兴县实验中学教师李红岩,邹平县明集镇中心初级中学教师李波,沾化县第一中学教师李春红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
教师待遇大幅提高。建国初,小学教师每月只有30公斤粮薪,中学教师有10公斤细粮。1980年民办教师的补助费仅为小学教师每月13元、初中教师16元。2008年,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人均月平均工资为滨城区2920元,开发区3124元,惠民县1848元,阳信县1890元,无棣县1819元,沾化县1738元,博兴县2781元,邹平县4075元。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也有了很大改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1978年以来,全市共有8759名民办教师通过招工、转招、师范院校招生等形式转为公办教师。从1985年设立第一个教师节开始,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制度。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山东省人民教师、党的十七大代表王玉贵,全国优秀教师、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肖爱珍,全国优秀教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董风华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全市先后有80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六、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起完善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在高等学校普遍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奖励比例为3%。国家助学金为每人每年2000元,资助比例为14%。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建立助学金制度,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镇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每年可得到1500元的资助,连续资助两年,第三年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形式获得一定报酬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普通高中阶段设立了政府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资助比例为8%。2008年,全市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3940万元,资助学生46456人次。其中发放普通高校奖助学金9143人次、1409万元,发放普通高中教育政府奖学金10607人次、530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6705人次、2002万元。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学校收费行为不断规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只允许按规定标准收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逐步取消住宿费,严禁出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的“择校生”,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普遍建立了教育收费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的评价明显好转。
建设安全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确保青少年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广泛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活动,不断激发校园活力,凝聚师生合力,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营造团结和睦、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认真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谐校园建设。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切实维护了学校安全稳定,维护了教育系统稳定。
滨州市建国60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滨、人才强滨战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社会的认可和广泛支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版照片由滨州市教育局提供)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