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自2月28日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文本由序言、四个部分和实施组成,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纲要》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3.5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到11.2年等
《纲要》提出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
●针对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提出“率
 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围绕“学生减负”问题,提出“建立学
 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针对“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压力
 现象,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
 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周大庆 编制 新华社发
 
  编者的话 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从2月28日至3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7000多字的《规划纲要》,确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亮点,它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有所回应:如为教育投入达到GDP4%确定了最后期限,教育去行政化有了明确方向,教育均衡有了明确的路线图,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方式……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期待和不懈努力下,这幅蓝图将逐步变为现实。
提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
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凤凰彩票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根据征求意见稿,我国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将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我国将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率先在县(区)域内
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将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凤凰彩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逐步消除大班额。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
教育免费制度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国家将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
分类入学考试
  根据征求意见稿,我国将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将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
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根据征求意见稿,我国将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我国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纠正对民办学校的
各类歧视政策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倡导教育家办学
  我国将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在中小学设置高级职务(职称)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提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若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改革试点有: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