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缩小城乡差距促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讯(记者 张振升)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成为很多学生家长的心病,“有一线希望也要让孩子进城读书”成为家长的普遍心理,城区学校人满为患,乡镇学校则出现非正常的“小班化”。针对这种状况,安丘市统筹实施了“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激活农村教育活力”四项措施,努力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中,农村教育占到68%以上。”安丘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辛慧明对记者说。
  该市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统筹资金投入,实行资金向农村倾斜,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一是加大了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从2008年始,市财政专门设立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资金4885万元。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采用政府投入为主,市直有关部门、企业对口支援52所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为补充,仅去年一年就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解决师资不均衡问题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辛慧明局长说。
  去年,安丘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考教师212名,有171人被充实到农村学校,招考的63名英语教师全部被安排到农村小学,增强了农村师资队伍的活力。这一年,安丘市为7000名农村教师人均增资511元。同时,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
  “现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比城里差。”市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室主任马金建自豪地说。
  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他们组织由教研员、安丘名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培训团,以教材教法、教材重点难点处理、新旧教材衔接为主要内容,采用讲课、研讨、说课等形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建立名师工作室、中心学校教研组、校内教研组、校际联动教研组的塔式教研网络,通过“来回磨课”、“同课异构”等形式,力推“课题研究模式”,解决了农村教师不善教、教不好的问题。投资400多万元建立了市教育城域网络中心和60多个校园网,使农村学生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
  “城区学校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来校进行多方面的帮扶、交流和合作。上次是结对救助留守儿童,这次是帮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红沙沟小学校长高守祥高兴地说。
  安丘市围绕提高教育意识、活化教育载体、关注弱势群体,统筹城乡共建,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形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合力。他们组织城区12所中小学校与山区学校结成联谊对子,推行资源联用、教育联抓、活动联谊,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他们在各镇、街道设立留守儿童工作站,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开设亲情电话、网络平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实施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以牺牲城区优质学校的发展速度来换取乡镇薄弱学校的发展,不是削峰平谷,而是一种稳态、和谐的均衡发展,是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辛慧明局长的简短阐述,对该市实施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