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信息化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王光军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很直观,很形象,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生活……”博兴县陈户三中九年级4班学生王志扬兴奋地对记者说,“历史课是很枯燥的,但老师用课件上课,通过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的重现使我们与历史‘近距离接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升华了情感。”这是博兴县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教育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截至2009年底,该县共建成校园网85个,配备班级多媒体765套、教师办公用微机3218台、学生微机室102处、学生用微机3663台。2009年一年,该县教育信息化投入达1041万元。现在,全县共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87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100%,城乡学生同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目标得以实现。
努力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博兴县前几年推出了区域教研制度。但是,由于该县学校布局较分散,集体办公和教研难度很大,资源共享更无从谈起。教育信息化后,这一困扰全县教育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官王小学的英语教师高洪英对记者说:“我们再也不用为每周都要跑很远的路去集体教研费时费力发愁了。现在,我们只需把本校教研组集体设计的教学计划、课堂设计发到大教研平台即可。随后,各学校学科教研组对教学计划、课堂设计集体讨论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中心教研组修改完善后再发送到大教研平台,供全镇同科教师参考使用。如此一来,教师负担减轻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同时,我们还把比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感悟、工作反思上传到大教研平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记者看到,在博兴县各学校校园网站上,都推广了虚拟上网及视频点播技术。各学校教师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课件,上传到校园网,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据统计,仅2009年,“博兴县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下载量就达5万余次。
争做信息化先锋
争创信息化示范乡镇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实现了多方位学习的协同与互动,教师做到了减负增效。正如博兴县店子镇张侯小学校长高顺义所言,在信息化的时代,谁掌握了优质资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谁就能学得好。因而,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争当信息化先锋。
  2009年,博兴县确立了2010年全部乡镇通过市级信息化示范乡镇验收,达到“教师人手一机”、“班班多媒体”、“微机室达标配备”、“校园网、资源库按规范建设”、“管理和使用效益水平高”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已经有4个乡镇通过市级信息化示范乡镇验收,有力推动了乡镇信息化发展。
  记者在陈户镇岭子小学了解到,该校几年前开设了泥塑教育特色课程,但由于师资和设施的限制,长凤凰彩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该校校长说:“实现教育信息化后,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现在,我把教师、学生制作的比较好的作品拍下来制成课件,再配以恰当的文字说明,就成了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资源,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自信心。我还从网上搜集、下载一些好的作品和资料供学生学习。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创作,很温馨、很幸福。像岭子小学这么偏僻的学校,学生也能享受到和城区学校一样的教育资源,我真高兴。”55岁的周书来老师动情地说:“虽然年龄大了,又没有基础,使用起来有很多困难,但我坚持学习,坚持使用,因为它给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好处。”四年级1班学生张云霞也自豪地说:“看到自己的作品上了大屏幕,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我很兴奋,很自豪……”
开通行业呼叫中心系统
加强多方沟通
  专业人士指出,教育均衡化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予以推动,应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为这项功在千秋的工程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2010年初,博兴县教育局开通了行业呼叫中心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包括办公管理、信息沟通、辅助教育等综合信息化服务。
  在该系统的帮助下,该县教育局的综合事务管理再也不令人头疼。“原先,教育行政部门与家长的沟通非常少,家长对关心的教育政策、学校收费情况等信息知之甚少,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通过行业呼叫中心系统,一个短信群发出去,全部家长就都知道了,非常及时。”一位教师如是评价。
  该系统的开通,大大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办公效率,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了许多便利,也降低了办公成本,从而使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
  “我们通过教育设施、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推动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该县教育局局长周奎齐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全力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为师生创设更加优越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引领,深挖内涵,注重实效,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应有作用,努力推动全县教育的均衡、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