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教中心成为当地教育与经济的连接器

本报通讯员 葛桂昌 邵明法
  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莒南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把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吸引力,使职教中心成为当地教育与经济的连接器。2009年10月29日,校长张波英作为职业教育界的代表受到了来临沂视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一位刚入校的新生谈及对学校的印象时说,“这儿的课堂不呆板,很多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专业课绝大多数都安排在实训场所,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这位新生的话道出了莒南县职教中心的教学特点。据了解,该校对课堂教学有一条规定:各学科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使用课件上课的比例不能少于70%,各专业80%的专业课程要在实训场所组织教学。
  为适应这一规定,近年来该校不断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该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规划,国家投资610万元为学校建设了一幢面积为6000余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同年,学校还作为“全国基层电大发展援助项目”首批受援单位,接受援助资金40万元用于培训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购置教学资源。
  据悉,近年来,该校落实省、市、县投入专项资金达600多万元,建设数控编程实训室、汽车电子线路实验室、汽车原理实验室、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室、数控普通车工、电气焊实训车间等实验实训场所18处,并建成校园多媒体双向教学平台,与因特网、中央电大ATM网连接。为方便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2009年,该校又投入50多万元,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新建多媒体教室12口,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一人培训,全员受益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仅仅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硬件建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软环境上下工夫,其中,提高师资水平是重要的一环。因此,莒南县职教中心始终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学校每年选派1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培训,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校本培训。近两年来,全校有近30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0余人参加了省级培训,60余人参加了市级培训,选派30余人深入企业车间同“半工半读”的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目前,学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70%,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61%。
  在对培训教师的利用上,该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充分发挥培训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一人培训、全员受益的目的。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详细作好培训记录,形成培训报告,上交学校教务处,同时,还要对同一专业的教师进行再培训。这样,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再一次梳理了培训内容,加深了理解,其他教师也学到了新知识。
终身教育新尝试:“一条龙”服务
  莒南县职教中心是一所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沟通的综合性、多功能职业学校,主要有中职教育,成人专科、本科开放教育,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4项职能。这4项职能不是孤立的,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对学员的“一条龙”服务。
  小新是该校200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县内一家企业工作。上班后,他发现自己的中专学历太低,想进一步提高学历,于是报名参加了母校的开放教育学习。3年后,他取得了专科学历证书;再学3年,他又获得了本科文凭。他认为自己再也不用到母校学习了。谁知,随着他在企业的工作调整,他又得参加企业组织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而培训单位正是自己的母校——莒南县职教中心。他对自己原先的班主任王老师说:“我在这所学校读中专2年,读专科3年,读本科3年,已经学习了8年,想不到还得继续在这儿学习,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王老师和他半开玩笑似的说:“我们搞的是终身教育,只要你有职业,就得来我们这儿学习,因为我们是职业学校,我们是‘一条龙’服务……”
  如今,该校的许多中专生一入学,就同时报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3年后,同时取得中专、专科学历。一些在校生的父母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学习,和他们的孩子同校学习,这已成为该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面向农村,服务“三农”
  作为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莒南县职教中心对自己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有着准确定位,即立足基层,面向农村,服务“三农”。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高起点、大手笔做好“农”字文章,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积极实施农业部等6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培训转移2000余人次。二是不断强化涉农专业建设,提高农村人才培养质量。该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已建设成为省级骨干专业,每年培养畜牧兽医人才200余人。三是大力推进教育部、中央电大联合启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将高校教育延伸到乡镇,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四是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员培养计划,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员。五是深入开展送教下乡、送科技下乡活动。学校组织四个专业教学组,轮流到各村教学点授课,直接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每年举行下乡活动近百场次。
  就业是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招生数量。为此,该校倾力打造就业通道,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待遇承诺、技术指导、跟踪服务等多项保障措施,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学真本领,进好企业,拿高工资”的承诺,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对口安置率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