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带到山谷深处

本报记者 董国华
  2006年到济南市市中区东河小学支教的第一天,济南市纬二路小学的教师王晓就永远记住了一件事情:那天,他正要去打扫音乐教室,几名女生二话没说就跑来帮着他打扫起来,多年没用的钢琴很快被擦得一尘不染。在第一堂音乐课上,东河小学的学生们几乎用全身的力气在唱歌,他们已经太久没有上一节正规的音乐课了。王晓从此坚定了支教的决心,先后两次参与了支教行动。
  在市中区的南部农村地区,有那么一些学校,它们或位于大山深处,或位于偏远山村;有的是完全小学,有的甚至只有两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它们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落后,相反很多学校都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可是他们缺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教学方法的优秀教师,缺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这里的学生希望拥有美妙的歌喉,这里的学生希望画下美丽的山野。于是,市中区启动支教行动,大批城区教师来到乡村,圆山区学生的梦想。
  支教行动的初期,城区教师是“顶岗支教”。小学支教教师到农村学校带班上课,中学支教教师每周至少两次到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指导教学工作。这对弥补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缺口,促进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教行动的后期,城区教师开始“学术支教”。小学支教教师由过去的带班上课变成了不带班、不上课,其职责类似学区教研员,每周有3天在定点受援学校工作,另外两天要在学区的其他学校开展支教工作。现在,市中区农村的27所中小学全部和城区学校有了密切联系,偏远的秀山、催马、土屋等小学都留下了支教教师“听、评、备、上”的脚印。这些学校的教师足不出校就能听到城区教师送来的优质课,就能和城区的业务领导、骨干教师面对面地讨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
  初期的“顶岗支教”可以说是支教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后期的“学术支教”则让支教教师“一个萝卜几个坑”,城区教师的先进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示范作用。该区成立了“绿原”支教学研共同体。“绿原”的三个支教小组以“学术支教背景下农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支教活动。他们活跃在农村教育的土地上,开展听课评课、巡回送课、复习研讨、联校教研、“双盯(盯年级、盯教师)跟进”、骨干教师同伴互助、“爱心支教”等一系列活动,认认真真抓教研,扎扎实实做研究,切实帮助农村学校深化教研、培养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山区师生的欢迎。
  城区支教教师杨同国来到分水岭小学支教,因上下班路途遥远,就住在了分水岭小学,安心支教。第一学期,他听课170多节,撰写支教随笔10余万字,在分水岭小学“三段五环”教学模式的提炼中积极出谋划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校长周淑贤说,学校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多亏了杨老师的参与。城区支教教师王晓立足杨庄小学,面向七贤学区,分层次抓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在他的指导下,七贤学区的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取得比较迅速的发展。2009年9月,七贤学区的两所学校在全区的鼓号操比赛中,双双荣获“金号奖”。市中区教育局支教办科长杨志刚说,这些致力于“学术行走”的支教教师带动了一个学区的教师成长,培养了业务骨干。
  而今,市中区的每所偏远山村小学都能见到支教教师的身影,而他们也把感动留在了支教的路上。民生大街小学教师庄文静一想起坚守在寨而头小学的两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就更加坚定了倾其所有帮助农村教师成长的信念;白马山小学教师梁勇忘不了山区学生对魔方课的狂热追捧;经五路小学教师王倩时常现身于她的徒弟杜玮老师所在的陡沟小学……
  王晓说,一首支教之歌代表了支教教师的心情:“自从我来到这里,就再也无法把你忘记。连绵的青山相伴,绣出你的宁静和美丽。传来了书声琅琅,回荡着欢声笑语。啊!可爱的乡村校园,深深映入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