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上“好”学

本报记者 王树金
  9岁的赵阳已经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德州市区的一所小学里上了3年学。今年秋季开学,爸爸把他从城区的学校转到了老家德城区黄河涯镇岳高铺村的小学上四年级。记者问他为什么回老家读书,他说:“爸爸说老家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没什么差别了。”
  岳高铺小学3年前还是一所“破教室,浮土路,教师走,学生苦”的破旧学校,60多间校舍全部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低矮平房,学校无专业教室、无音体美专业老师,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外打工的赵宗越把儿子赵阳带到了德州市区上学。“原本想让他享受更好的教育,但后来发现照顾孩子和工作时有冲突,儿子在新环境中也不太适应。这两年,家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新教学楼建起来了,还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微机课、英语课、音乐课一样不缺,而且城里的优秀教师还结对到学校支教……”赵宗越和爱人一商量,就把儿子转回老家上学了。
  岳高铺小学校长李林麒介绍说,仅仅开学一天凤凰彩票,就有11名学生从城区学校转回村里上学。谈到学生“回流”现象,黄河涯镇总校长张家军高兴地说:“今年全镇中小学‘回流’学生不下90人。城区学校学生‘回流’现象的背后,是德城区实施城乡互动计划,全方位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行名师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均衡发展,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给每名学生一所好学校
  地处鲁西北平原、冀鲁两省交界处的德州市德城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区有48所中小学,其中25所为农村学校,教师总数的40%为农村教师。先天不足导致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为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差距,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上“好”学,德城区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让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样漂亮,德城区的办法很简单:倾斜,投入向教育的“洼地”倾斜。农村及城区的薄弱学校无疑是教育的“洼地”。近年来,德城区投资上亿元完成了“校舍改貌工程”、“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更新工程”、“一通二热三化工程”、“中小学旱厕改造工程”。“校舍改貌工程”让农村校舍变得亮丽起来。该区先后筹集资金1330万元,对镇街7所中小学进行了危房改造,新建校舍全部为楼房结构。目前,农村学校已基本实现了楼房化。在新建、改建农村学校的同时,该区对城区学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区仅用于校舍建设的资金就达到1.2亿元,是1996年“普九”前10年总投入的2倍多。“中小学旱厕改造工程”和“一通二热三化工程”使原来又脏又臭、夏天蚊蝇满天飞的农村学校旱厕永远成为历史。到目前,全区95%的学校接通了自来水,所有学校道路全部硬化,学校环境得到优化、美化。“五大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及城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让近万名学生直接受益。
  德城区副区长傅保奉介绍说,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德城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五年规划》,5年内将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4所小学,扩建2所初中,确保4所初中、8所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让德城区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让每名学生都有好老师
  2009年10月8日,对德城区25所农村学校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在德城区组织的教师考选中考选到城区学校的50名教师全部来到农村学校。他们分别在25所农村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当新考选的闫志兵老师来到黄河涯镇王程寨小学报到时,学生们纷纷跑过来抓住他的手,簇拥在他身旁久久不愿离去。第一节英语课结束后,兴奋异常的学生们围着他急切地说:“老师,您明天还来给我们上课吗?”“老师,您不要走呀,我们喜欢上您的英语课。”
  闫志兵所支教的王程寨小学是黄河涯镇比较偏远的学校,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原民办教师转正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
  针对这一难题,德城区教育局启动了“农村教师更新计划”,计划利用3年的凤凰彩票,为农村学校补充120至150名青年教师。目前,从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中招考的109名教师已经走上了农村中小学工作岗位。新考选教师学科分布均衡,初步解决了这些学校的师资难题。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城乡教师的沟通交流,德城区教育局实施了“城乡互动计划”,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城区部分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水平。近两年来,德城区共选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8个学科的60余名业务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通过“一对一”的对口支援,该区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不足或专业不对口的矛盾。
  “支教教师的到来,不仅填补了无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的空白,更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黄河涯镇实验小学校长岳建军说。
让每名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多彩
  2010年6月1日,德城区二屯镇中心小学操场上热闹异常,300余名师生围坐在操场上观看由学校20多名学生表演的高跷秧歌。身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学生们将脸蛋画得五彩缤纷,脚上踩着高高的木棍,伴随着节奏强劲的锣鼓声舞来舞去,表演或潇洒飘逸或刚劲有力,引来围观师生的阵阵喝彩。在二屯镇中心小学,高跷秧歌作为该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一方娱乐新天地。校长刘学杰介绍说:“这支高跷秧歌队队员年龄最小的才8岁,最大的也只有13岁。学校成立秧歌队并决定将其列入校本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使传统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们接受更多元化、更丰富的艺术和体育教育。”
  “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点亮个性教育的灯,照亮每个孩子的前程”。基于这种认识,德城区中小学开发了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多样需求。这些课程圆了很多学生心中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彰显。
  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树品牌、以特色促均衡的发展战略,让德城区的教育园地里百花齐放。实验小学以古诗文为载体,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领悟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新湖南路小学让剪纸艺术进课堂,提出了“人人有剪刀,人人会剪纸,人人有作品,人人能创作”的目标。目前,该校已将剪纸确定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成为社会认可的“剪纸艺术特色学校”。石芦小学、天衢东路小学引导学生画脸谱、唱京剧,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绚丽多姿、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黎明小学“化土为器,泥火传情”的陶艺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区先后有240多项(篇)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小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360多人次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